用户:青青子衿

     《卧虎藏龙》 从李安的同名电影知道了这部小说,读完小说,更能感受到这部小说的魅力,如果是读书的时候看,也许不会特别喜欢,因为它的情节并不十分起伏跌宕,主人公也没有那么多奇遇和巧合,最大的起伏就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玉娇龙天资极高、心思缜密又胆大妄为。身为一个闺阁小姐,她不甘心天天封闭在生活里,到了天黑,就穿上夜行衣去试试自己的本领;等于享受了一种不为人知,自由的第二身份。但是,身为一个官府大小姐,玉娇龙知道自己的身份,却敢和一个强盗私定终身;她不守信诺,师父谆谆嘱托的密匣,她转身就打开抄了副本;她不识好歹,俞秀莲对她百般容让和周全,她翻脸比翻书还快;她不可理喻,李慕白明明说清楚了为什么宝剑、武功秘笈不能给她,但是她一口咬定你就是怕我武功超过了你。玉娇龙这个人物的魅力来自她的叛逆、真实,任性。 她的天资是那样卓越,练功比谁都快,然而她唯一的出路却是嫁给另一个门当户对的朝廷命官,相夫教子,闲来只能跟别的太太小姐串串门子,讲讲闲话,后几十年一眼望到头。在她身边的圈子里没有人和她能交流。假如那个未婚夫是个品貌般配、性情相投的,玉娇龙可能还会好受点,可惜她父亲给她定的老公鲁君佩言谈庸俗,行为卑劣,长得又那么丑,她怎么能甘心。 她不知道如何去破这个局,公开反抗父母,她做不到,乖乖接受命运,她不甘心。事实上在她的时代里就不可能破局。玉娇龙像一头困兽,满心的怒火和满身的力量无处释放。所以她捣乱,她破坏,但是她又深知社会规则的力量很大,自己的所作所为,势必要给家族带来耻辱和灾祸,所以她又伤心忧郁。她用理智规劝自己,行为却乖张任性;她用叛逆来寻求刺激,过后又免不了自怨自艾,玉娇龙的生活,在压抑和爆发中,反复横跳。 她幻想爱情能够拯救她。在沙漠中认识了罗小虎,她有点看不起他,但是又为他动了心,她本能地嫌弃他的粗鄙,却又被他的男性魅力所吸引。罗小虎和玉娇龙两个人对这份感情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罗小虎就是痴迷,玉娇龙却复杂得多。玉娇龙曾经对罗小虎说,恨自己学会了武艺,不能甘心跟着父母当个安分守己的小姐。她对罗小虎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一身武功,既痴迷又怨恨,既倚仗又嫌弃。幻想着能有光明的未来,她就满心欢喜,一旦遭遇了现实的阻碍,她又深恨自己跟这么个鄙俗粗鲁的强盗扯上了关系。 好的时候她孝顺温柔,不顺心的时候她心狠手辣。你会觉得这个十七八岁的贵族小姐,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跟自己打架。她羡慕俞秀莲平静自洽的生活,她也深知自己过不了,因为撕扯太多,她的心已经苍凉了。最后逃婚,不要顾忌了,不想掩饰,恣意妄为,她对江湖人毫不客气,出手狠辣,最后用金顶跳崖这样一种极端又诡异的方式去寻求彻底的解脱。 看完了这本书,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玉娇龙,都会为她扼腕叹息。一个清代官场的小姐,她的灵魂里却住着一个特别自我任性的现代人,就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她的痛苦才是痛苦,只有她的不幸才是不幸,相对于书上其他女孩子,她已经拥有得太多,但是玉娇龙的痛苦却最无解,且最具有现代性,最抽象。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无解的,类似现代丰饶社会才具有的精神困境。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与其内耗自己,不如消耗他人,拼命努力不如发疯发癫。这话怎么说呢,也得分场合,分情况。被人欺负狠了,当然是该反抗要反抗,但是一言不合就发疯,很可能发疯一时爽,事后火葬场。很多事情不向着你的,未必是对立面;不必把什么都变成对手。玉娇龙本来听了俞秀莲的话,把青冥宝剑还回去了,本来事情到此就可以平息。就算逃婚,逃也就逃了。但是她不,逃婚的时候心情不爽,要一路高调,住店都带着自己的高级床品,花金子、花银子大手大脚,一言不合就拔出宝剑跟人打架,打伤了不少江湖人士,闹得沸沸扬扬,才会迎来李慕白、俞秀莲和其他江湖人的追捕。这些人本来不是对立面。 还有一句话叫所有的救赎都是自救。玉娇龙始终在找一个救赎,最先她寄希望于武功,所以她不断追求武功上的精进,不惜代价去盗取宝剑。后来她又寄希望于爱情,她希望罗小虎能够洗白身份,踏着七彩祥云来迎娶自己。很不幸,这两样都没有救赎她,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迷乱,这一切的原因,都因为玉娇龙没有真正向内去挖掘力量。我觉得真的障碍她在逃避,拿着江湖人撒气。她的阶层观念没法放下,所以死活不肯和罗小虎一起;她逃避父亲;逃避母亲的遗言,说你不能辱没门楣。真的叛逆,叛逆一次就可以了。如果她可以放下,母亲已经去了,还有什么遗言不遗言?门楣已经辱没了,还能再辱没几次?父亲不理解,至少你和父亲说明白,让父亲不理解得明明白白。所以,救赎,从来只能靠自己。#读后随想 >>阅读更多



用户:青青子衿

    《我本芬芳》 80岁的作家杨本芬,直面自己六十年的婚姻,完成自传体小说《我本芬芳》。 这本书,让人看到了老一辈的辛酸不易,也让人看到一个女人用尽一生付出,却得不到关爱的委屈。在钻石婚姻的华丽光彩下,呈现的却是生活的一地鸡毛,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婚姻的本质。 活得好的女人,始终知道,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仰仗婚姻,而是婚姻之外的那个自己。 杨本芬在《我本芬芳》里,化名为主人公惠才。惠才自小聪明好学,是妥妥的学霸。 17岁的她考上湖南的一所中专,但只读了三个学期,学校就停办了。为了继续读书,她只身辗转到江西,投靠一个女老乡。在那里,她报了一个师范班,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就在她以为自己能顺利毕业时,因为出身问题,突然被通知要下放到农村锻炼。 教师梦破裂,心灰意懒的她打算离开这里,重回湖南老家。 准备动身时,她却从熟人口中得知家中遭遇变故,爸爸饿死,母亲已经远走他乡。家是回不去了,前程也一片渺茫,残酷的现实将她推到了无助的边缘。这时,惠才新认识的男友吕医生,朝她伸出了援手:“我可以帮你,不管你考什么学校,我都可以送你读书。” 吕医生的话像是在某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突然照进来一束光,驱散了她的迷茫。她循着这束光走去,以为能走出这条漆黑的隧道,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从第三天开始,这光就黯淡了下去。吕医生说:“送你读书可以,但必须先跟我结婚。”20岁不到的惠才满眼装着的只有书本,读书是她最大的爱好和奢望。 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结婚的方式去延续自己的梦想。但是回望四周,当时除了吕医生伸出的那双手,黑黢黢的夜色中什么也没有。她只有忐忑不安地抓住那双大手,期待他能将自己拖出生活的泥沼。可同吕医生结婚后才发现,所有的期待都跌落成空。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安全感,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卑微的乞讨者。她期待丈夫的一个微笑,哪怕一句温柔体贴的话语,都足以让她欣喜愉悦。却不料她再如何主动示好,换来的始终是丈夫的寡淡冷漠。 强烈的自尊心让她羞愧难当,她决定离开家找份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换回尊严。 她本想把婚姻当作一个遮风挡雨的城堡,在这里,得到关爱,得到救赎。可冰冷的现实如同泼来的一盆冷水,将她从幻觉中彻底浇醒。互不干扰的夫妻,注定没有多少感情,日子过得平淡寡味。惠才也曾渴望能得到丈夫的爱和陪伴,可对方回应她的只有冷漠。哪怕后来自己怀孕,以及孩子出生,丈夫都没有任何改变。丈夫像是这个家庭的影子,看似无处不在,却又形同虚设;更可气的是,对方不但没能提供情绪价值,还常常挑刺找茬吵架。面对忍无可忍的一地鸡毛,绝望之极的惠才想到了死。可是一回头,看到孩子熟睡的脸,积压在心中的母爱瞬间被唤醒。 她猛然顿悟: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不下去么?想通了的惠才,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不再畏首畏尾,反而升腾起一种勇敢。 一头热的婚姻,换不来感激涕零,只会换来理所当然。婚姻就如同一场马拉松,你永远追不上,那个无法与你同频的人。与其拼尽全力累瘫在地,不如按自己的节律,看看途中的风景,追寻自己的幸福。 经历生死后的惠才,不再对丈夫有任何期待,尽管每天累得疲惫不堪,她也要抽空读书,追寻自己儿时的梦想。在知识的海洋中,她沉溺享受,尽情遨游。 曾经的她,为家操碎了心,却得不到一点安慰与怜惜。付出一辈子辛苦,眼巴巴地凝望等待,最后只能收获无尽的失望。所幸的是,在失望的废墟上,她建起一座精神的大厦,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既然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生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反而让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活得卑微而苍白,那不如做我自己,靠我自已,放飞自己,成全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曼妙的花朵,不要在最美的年华忘记了绽放,也不要因为沿途的风景而错过了花期。婚姻可以是生活的驿站,但却不是命运的终点。这一生,除了婚姻,还有不被定义的无限可能。#读后感 >>阅读更多



用户:青青子衿

    《朗读者》 这本书看似披着情 欲的外衣,阐述的却是人在书籍中的跋涉与顿悟。 米夏埃尔与汉娜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 15岁这年的某天,米夏埃尔放学回家,行至半路,忽然呕吐不止,瘫倒在地。 就在此时,还是陌生人的汉娜走了过来,将他搀回家悉心照料。等米夏埃尔缓过神来起身告别,不经意间,瞥见了正在换衣服的汉娜。汉娜丰满的肉 体令他心乱如麻,米夏埃尔慌张地夺门而出。 从这天起,米夏埃尔再也无心读书,连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也丢在一旁,满脑子都是这个女人。一个月后,他鼓足勇气,带着一束鲜花来到汉娜家。汉娜一眼识破了少年的心思,竟毫不恼怒,反而主动接纳了他。也是在这天,米夏埃尔在汉娜这里初尝禁 果,与汉娜确立了情 人关系。一次,汉娜忽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在每次约会时,能为自己朗读一段书籍。 从此,见面、朗读、亲昵,就成了这对恋人的固定流程。只不过,此时的朗读,在米夏埃尔看来,不过是调 情剂,他从来都是毫不走心地匆匆读完。三年后的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 “被抛弃”的米夏埃尔,这才大梦初醒,发觉自己除了肉 欲得到满足外,内心竟空虚得要命。他丧失了人生方向,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之后的几年,他恍恍惚惚读完大学,成为一名混日子的法官,结婚生子后又离婚,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却始终难以幸福。 小说里,米夏埃尔因汉娜而迷失自我,可这份迷失,却是从他放弃阅读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汉娜,是个很神秘的女人。 她喜欢情 人为她朗读,却从不自己看书;她真诚地投入恋情,却从不袒露自己的过去。 当她突然消失,米夏埃尔一度怀疑这个女人是否真实存在过。直到8年后再次相遇,米夏埃尔才确定,这一切都不是梦。 只不过,他们的这次见面,毫无浪漫可言,甚至有些残忍。汉娜在认识他之前,曾效力于纳 粹军,在奥 斯维辛集中营做过看守。 审判中,有人拿出一封信,扬言是汉娜所写。而信的内容,不是申诉,而是为滔天罪行进行的忏悔。这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夸大事实,逼汉娜认罪。 米夏埃尔看到如此“拙劣”的手段,心想只要比对笔迹便可真相大白。 可谁曾想,汉娜一听要校验笔记,竟慌忙地认罪伏法。结果她被重判,原定的有期徒刑改为终身监禁。米夏埃尔万分不解,他忍不住开始调查,而汉娜的真实面目也在米夏埃尔的震惊中一点点显现。 汉娜17岁入职西门子公司,可就在升职考试前,她辞职加入了纳粹党卫军。战争结束后,她找了份售票员的工作,同样的,在员工考试前匆忙离职。再加上审判中的认罪,汉娜一系列反常举动,只为了掩饰一个事实——她是个文盲。 她不识字,从未看过书,知识的匮乏令她极度自卑。哪怕丢了工作,失去爱人,惨遭陷害,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 她想尽办法伪装,竭尽全力与“文盲”的身份作斗争。这种斗争消耗着她,也将她戕害得面目全非。米夏埃尔痛心疾首地说:“倘若她用伪装的劲头去学习,她早就会阅读了。” 只可惜,汉娜根本没有面对自己的勇气,更没有对抗命运的底气。 汉娜的入狱,像一柄利剑刺进米夏埃尔的心,令他瞬间痛醒。他翻出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重新拜读;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他思想变得成熟,行为也随之果敢。 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救赎汉娜。 米夏埃尔找来录音机,录下一本本书的朗读,寄给正在服刑的汉娜。而巧的是,身陷囹圄的汉娜,也几乎同时开启了自我救赎。 她从识字学起,短短几年后,便可以读书看报,记日记,写书信。当米夏埃尔寄出录音时,他万万没想到,能收到汉娜的亲笔回信。就这样,二人“再续前缘”。 这次不再是浅薄的情 欲纠缠,而是精神上的交流,灵魂上的共进。一转眼,16年过去了,汉娜因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 汉娜出狱前,米夏埃尔前去探望,远远地望着汉娜衰老的背影,不禁暗自伤神。然而,当汉娜转过脸,他却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张无比安静的面孔。汉娜曾经躲闪的眼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坚定又自信的目光。他一扫心中阴霾,与汉娜畅快地聊了天,并约定出狱那天亲自来接她。 可就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意外降临——汉娜自 杀了。米夏埃尔本以为她是用死来逃避现实,但当他整理完汉娜的遗物,才恍然大悟,这是汉娜对自己的成全。她还为米夏埃尔留下了几本书,希望他能在阅读中,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她坦言这是阅读赐予的顿悟,也庆幸自己在书籍中,找回了灵魂。 小说最后,米夏埃尔和汉娜一样,在阅读中完成了灵魂的觉醒。 他不再悲伤,不再脆弱,抱着汉娜留给他的书,坚毅地走向了远方。 >>阅读更多



用户:青青子衿

    随着阅历增长,越发觉得难以进行价值判断。无论是事业观、还是爱情观、生死观,从前笃信的观点,常常感到其对立面亦是合理。孰是孰非、孰重孰轻,难以取舍,在价值判断上陷入迷茫甚至虚无。如涉及终极追问时,更是难以获得确定性。焦虑、迷茫、虚无常常因不确定性产生。 也许是世界本就如此,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世界需要价值观,而是我们在与世界和解、寻找精神家园和灵魂伴侣时需要。 有人觉得价值思考是理性、长远和宏大的,而当下体验是感性的、即时的和琐碎的,因此价值思考要比当下体验更重要和值得,甚至觉得当下体验是肤浅的,需要压抑和控制的。 价值思考虽然重要,但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价值思考的最终价值取决于这种思考能否让个体体验更美好和幸福。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你快乐一分,这世界的灾害就减少一分;你快乐十分,这世界的伤害就减少十分。因为快乐的时刻,常常让别人也是快乐的;幸福的人,通常对世界也愿温柔以待! 有人说,人是思想的芦苇;我更想说,人是体验的结晶。如果自我的快乐能以善良为底色,那将是更美妙的体验。愿你我皆能被温柔以待,愿你我皆愿珍惜当下,体验快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