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这本书看似披着情 欲的外衣,阐述的却是人在书籍中的跋涉与顿悟。 米夏埃尔与汉娜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 15岁这年的某天,米夏埃尔放学回家,行至半路,忽然呕吐不止,瘫倒在地。 就在此时,还是陌生人的汉娜走了过来,将他搀回家悉心照料。等米夏埃尔缓过神来起身告别,不经意间,瞥见了正在换衣服的汉娜。汉娜丰满的肉 体令他心乱如麻,米夏埃尔慌张地夺门而出。 从这天起,米夏埃尔再也无心读书,连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也丢在一旁,满脑子都是这个女人。一个月后,他鼓足勇气,带着一束鲜花来到汉娜家。汉娜一眼识破了少年的心思,竟毫不恼怒,反而主动接纳了他。也是在这天,米夏埃尔在汉娜这里初尝禁 果,与汉娜确立了情 人关系。一次,汉娜忽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在每次约会时,能为自己朗读一段书籍。 从此,见面、朗读、亲昵,就成了这对恋人的固定流程。只不过,此时的朗读,在米夏埃尔看来,不过是调 情剂,他从来都是毫不走心地匆匆读完。三年后的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 “被抛弃”的米夏埃尔,这才大梦初醒,发觉自己除了肉 欲得到满足外,内心竟空虚得要命。他丧失了人生方向,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之后的几年,他恍恍惚惚读完大学,成为一名混日子的法官,结婚生子后又离婚,周旋于不同女人之间,却始终难以幸福。 小说里,米夏埃尔因汉娜而迷失自我,可这份迷失,却是从他放弃阅读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汉娜,是个很神秘的女人。 她喜欢情 人为她朗读,却从不自己看书;她真诚地投入恋情,却从不袒露自己的过去。 当她突然消失,米夏埃尔一度怀疑这个女人是否真实存在过。直到8年后再次相遇,米夏埃尔才确定,这一切都不是梦。 只不过,他们的这次见面,毫无浪漫可言,甚至有些残忍。汉娜在认识他之前,曾效力于纳 粹军,在奥 斯维辛集中营做过看守。 审判中,有人拿出一封信,扬言是汉娜所写。而信的内容,不是申诉,而是为滔天罪行进行的忏悔。这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夸大事实,逼汉娜认罪。 米夏埃尔看到如此“拙劣”的手段,心想只要比对笔迹便可真相大白。 可谁曾想,汉娜一听要校验笔记,竟慌忙地认罪伏法。结果她被重判,原定的有期徒刑改为终身监禁。米夏埃尔万分不解,他忍不住开始调查,而汉娜的真实面目也在米夏埃尔的震惊中一点点显现。 汉娜17岁入职西门子公司,可就在升职考试前,她辞职加入了纳粹党卫军。战争结束后,她找了份售票员的工作,同样的,在员工考试前匆忙离职。再加上审判中的认罪,汉娜一系列反常举动,只为了掩饰一个事实——她是个文盲。 她不识字,从未看过书,知识的匮乏令她极度自卑。哪怕丢了工作,失去爱人,惨遭陷害,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 她想尽办法伪装,竭尽全力与“文盲”的身份作斗争。这种斗争消耗着她,也将她戕害得面目全非。米夏埃尔痛心疾首地说:“倘若她用伪装的劲头去学习,她早就会阅读了。” 只可惜,汉娜根本没有面对自己的勇气,更没有对抗命运的底气。 汉娜的入狱,像一柄利剑刺进米夏埃尔的心,令他瞬间痛醒。他翻出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重新拜读;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他思想变得成熟,行为也随之果敢。 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救赎汉娜。 米夏埃尔找来录音机,录下一本本书的朗读,寄给正在服刑的汉娜。而巧的是,身陷囹圄的汉娜,也几乎同时开启了自我救赎。 她从识字学起,短短几年后,便可以读书看报,记日记,写书信。当米夏埃尔寄出录音时,他万万没想到,能收到汉娜的亲笔回信。就这样,二人“再续前缘”。 这次不再是浅薄的情 欲纠缠,而是精神上的交流,灵魂上的共进。一转眼,16年过去了,汉娜因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 汉娜出狱前,米夏埃尔前去探望,远远地望着汉娜衰老的背影,不禁暗自伤神。然而,当汉娜转过脸,他却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张无比安静的面孔。汉娜曾经躲闪的眼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坚定又自信的目光。他一扫心中阴霾,与汉娜畅快地聊了天,并约定出狱那天亲自来接她。 可就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意外降临——汉娜自 杀了。米夏埃尔本以为她是用死来逃避现实,但当他整理完汉娜的遗物,才恍然大悟,这是汉娜对自己的成全。她还为米夏埃尔留下了几本书,希望他能在阅读中,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她坦言这是阅读赐予的顿悟,也庆幸自己在书籍中,找回了灵魂。 小说最后,米夏埃尔和汉娜一样,在阅读中完成了灵魂的觉醒。 他不再悲伤,不再脆弱,抱着汉娜留给他的书,坚毅地走向了远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