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工藤新壹

    置顶4.0 1.INFJ 2.双鱼 3.河北人在杭州工作 4.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假) 5.旅行/美食/音乐/养猫/魔兽世界 没有人想活成一座孤岛, 没有人想当一本晦涩难懂的书, 没有人想随着悠扬的音乐独自起舞。 我们之中太多人漂泊半生,兜兜转转,遇到太多人,相识相知,又相爱相恨相别离,最终却仍是一个人。 不是挑剔,不是拒绝,不是冷漠,不是无话可说。 只是感觉还不对, 只是他/她不是我要的那个人罢了。 喜欢一个人,身体是有明显信号的。 你会心跳加速,你会笑,你会想念个没完没了。 甚至在刚看到对方的一瞬间, 你会主动说出那句:你好。 >>阅读更多



用户:工藤新壹

    今日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大寒的: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 解见前啥意思?是因为在小寒的时候说过: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作者偷了个懒,在小寒的时候就一口气都说了,所以解释参考小寒说过的(笑),月初寒尚小,月中的时候就变成了极致的寒,故此称为大寒。 大寒有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母鸡卵巢需要光照紫外线的刺激,下蛋需要一定的光照时长,在大寒之前,由于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光照少的话,产蛋所需的矿物质元素也会少,所以不易繁育哺乳后代,大寒后光照增加阳气生发,母鸡便开始繁衍孵化小鸡; 征鸟泛指老鹰和隼这些比较凶猛的鸟,为什么这种鸟到了大寒节气时要"厉疾"呢? 这里"历疾"是指凶狠快速,虽然大寒已经来临,但是鹰隼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天气越冷,它需要的能量就越多,只能在这时增强自己的捕食能力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从而抵御严寒,越受到饥寒交迫之苦,越要翱翔于天际因杀戮本能而追捕猎物; 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结实的意思。这一候可以理解为至此时节,即使是湖水的中央也会被冻得异常坚固。大寒时节正值寒冬腊月,湖面上的冰会冻结到湖中央使得整个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可以在冰面上尽情的玩耍,数九歌里的三九四九冰上走,也是在呼应这个说法。 唐代的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里面是这样描述大寒节气的: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大寒节气天寒地冻,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呼朋唤友、围炉煮茶、畅饮言欢外加吟诗做赋了,我们一起来进入诗句中揣测以下元稹的心情如何? 腊酒就是腊月酿成的酒,一年到头了,将腊酒斟满,炉炭点燃,外面天寒地冻屋内炭火烧的暖和,剩下的就是静静地享受这安谧的冬日时光,其实就连好友白居易也是这个想法,不然怎么会写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呢? 这样的天气里啥也干不了哇,就应该呆在火炉旁边多烤火不让阳气外漏,所以没什么事不要开门,别让风雪吹进屋子来,大寒时节养生保暖最重要; 大寒时节到来意味着春天快到了,冬天和春天在交替,一年即将结束,星宿也在交换一个新的周期,也是一年运和气循环变化的开始; 最后一句更应景,马上就是小年和除夕了,就要新符换旧符,国家也会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一年四季,世间万物,都仿佛在轮回更新,梅花在墙角绽放,柳树也蕴藏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万物期待着阳春蓄势待发,诗人也期待着新年新气象。 这里有谆谆教诲,简直手把手要你怎么度过这个十五天,从物质到精神,强调又强调,大有爱民如子的苦口婆心。总结下来就是:没事家里蹲,喝好烤火迎新春。 大寒节气已经到了岁末,所以进入大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即将到来的小年和春节作准备,这时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叫作“食糯”,糯米有极佳的御寒功效,能够补养人体正气,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 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我最爱吃的除了蜜枣豆沙粽子就是八宝饭了!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豆沙、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大碗内,蒸熟后趁热倒扣在盘中,再浇上糖卤汁即成,一勺冒着热气混合着果脯豆沙的糯叽叽八宝饭,属于冬日里绝佳的小确幸了。 东南沿海有所谓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而拜祭后的菜肴开大餐即称为打牙祭,农历岁末的尾牙祭,则是最隆重的。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每到年尾各商家行号会在尾牙期间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尾牙发展到今天,其实就是在年末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尾牙聚餐,或者企业年会,现代流行的年会食大餐其实就是尾牙祭的遗俗。   时光荏苒,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四时转运,星宿移位,就是这般首尾相接又无穷无尽,生命繁衍生息,华夏的文明也在不停的循环中孕育壮大。 而我们,在世俗的匆忙中,在红尘的羁绊中,跌跌撞撞的又长大了一岁。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历法,自秦汉时起,它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每个节气有三候,每候之间是五天,所以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之为候应。 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果;动物的始鸣、交配、迁徙;天气的变化如始冻、解冻、雷始发声。七十二候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情况,从古代沿用至今,凝聚着自然、人文、历史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气质,之所以坚持写下来,也是为了在自学的同时,让大家清晰的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如此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广袤又富饶的土地上。   农历癸卯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至此完结撒花。 >>阅读更多



用户:工藤新壹

    今日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小寒的: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意思是农历十二月初还不到最冷的时候,所以叫小寒,而到了月中冷到极致的时候就到大寒了,小寒大寒同小暑大暑一样,都是在叫法上一目了然的表示气候冷暖变化的节气。 因为小寒节气基本上都是每年的一月五日至一月七日之间,所以按公历来算,小寒是每年首个节气,而从农历来看,正是旧岁近暮,新岁登场之际。 优秀的同学一定会记得我在冬至提到的数九歌,那么可以推断的是,今天正是处于二九的第七天,小寒节气会完整经历三九,再到四九初结束,可以说横跨不出手和冰上走的日子,冷气积久而为寒,所以常言道: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其实比大寒节气更冷,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那么有南方的同学说我所在的地方一点都不冷啊?因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其中的物候和言语各地均不相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外加几千年下来气候也在发生变化,我其实也感觉今年的温度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杭州今天最高温度十五度,俨然一派早春的温度,十分的离谱。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阳气在冬至时已动,至小寒时节更盛一筹,少数大雁已经开始从南方往北方开始慢慢迁徙; 喜鹊筑巢是为了春天产卵和育雏,感受到阳气生发的它们已经开始衔着树枝,在枝头忙着搭建巢最外围的结构了; 雊是鸣叫的意思,尾长羽美的雉鸡也应阳气萌发而开始鸣叫求偶。 这三候全部对应阳气逐渐增长,结合三十天后就是立春,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古人们观察着动物的表现,也在静静等着一轮新的节气循环开始。   既然说了动物,那么植物呢? 春天脚步正逐渐临近的另一个表现,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小寒开始计算。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以节令花开传达春意,由冬春之交的小寒,到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共八个节气二十四候,对应二十四个定期而来的花信。 《吕氏春秋》中是这样写的:风不信,则其花不成。 在花开的前一天,会有风先来报信。风是守信的,到时必来,所以叫花信风。 小寒三候对应的花信分别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就如同二十四节气每候中间隔了五日,一年花信风以小寒节气开始,梅花最先,以谷雨节气结束,楝花最后。 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降临了。   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到来之时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所以这个季节食宜温,适合喝热粥。燕麦粥可以养心除烦,核桃粥可以养阴固精,红薯粥可以滋补肝肾。 既然说到粥,这里就不得不提腊八节和腊八粥了。 腊八节是包含在小寒节气中的,小寒后五天进入腊月,腊月第八天就是腊八,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礼记·郊特牲》辑录有关于腊祭的记载为:岁十二月,合聚万物二索飨之也。 而关于腊八的传说,有颛顼帝儿子变恶鬼民间用赤豆打鬼的,也有释迦摩尼在此时得道成佛的,还有朱元璋因为这一天吃饱登基后特地封的。 在腊八这天,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常用的配料有粳米、糯米、薏米、黄豆、小豆、红豆、红枣、桂圆、葡萄干等。 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南宋《梦梁录》记载为: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由此可见,腊八粥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灵隐寺每年在这一天也会施粥给信众。   唐代的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是这样写的: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生命在满目萧索中正在孕育着希望,在一派荒凉中孕育着生机,所以莫怪寒气逼人,因为春天马上来了。   小寒节气尾声便进入腊月,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癸卯年就还剩下一个大寒节气了。 冬天来的很强烈,所以人们纷纷把自己打包,寄给春天,可冬天又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记得喝粥。 #今日小寒 >>阅读更多



用户:工藤新壹

    今日冬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冬至的:冬至,十一月中来,终藏之气至源此而极也。 古人认为气始于冬至,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 一年中两次阴阳交替的时刻:夏至和冬至。 如同夏至那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一样,冬至则是一年中阴气最旺盛的一天。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冬至以后,北半球开始进入日长夜短模式。 古人在这一天会测量日影长度,比如《荆楚岁时记》有记载:冬至日量日影。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记忆力好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大雪节气我们讲兰草因为感到阳气而抽出新芽,那时阳气已经开始微动,蚯蚓这种虫子呢也是二十四节气里面出镜很多的昆虫,比如立夏的第二候是蚯蚓出。 古人认为,蚯蚓对阴阳之气很敏感,阴气盛的时候就蜷缩在土里,阳气盛的时候就出来活动,而冬至是一年之中阴气最盛的时间,这时蚯蚓还是蜷缩在土里卷成一团的,故称为蚯蚓结; 我们常说麋鹿麋鹿,而麋和鹿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鹿角向上向前生长,麋角则向后生长,古人也认为这是阴属性的表现,那么在阳气初生的时节麋角感受到天地间的阳气而逐渐消解,故称为麋角解; 冬至后十天,同样因为感受到阳气,古人认为地下的泉水也在汩汩流动,甚至有些地方的泉水比环境温度还高一点,故称为水泉动。   民谚讲冬至大于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聪明的同学这个时候已经根据上文的意思猜出来了,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更长的光照时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在这个白天开始变长的日子,无疑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古人的观念里面,日照变长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努力的战胜阴气的过程,那么作为期待阳气胜利的他们自然也会想些办法为阳气加油鼓劲,所以在典籍中我们会看到早在汉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的习俗,随后历代皇帝逐渐将这项习俗制度化,天子们为了表达自己敬天畏地的虔诚之心,许下风调雨顺、福泽苍生的愿望,通常需要完成一系列流程:需要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吃荤腥,直到祭祀结束。 另外一层含义是:冬至也确实是承担过年之重任的。它是殷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的岁首,是周时的正月,于是亦被后世称为“周正之节”。   在古文中,冬至的影子时有浮现。 《东京梦华录》中是这么写的: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唐宋以来,举国上下都视冬至同元正,放假过节是必须的了。 敦煌文献《郑余庆书仪》中记载:“元正、冬至日,在已上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前三后四日, 卧槽古代冬至都放七天假还没有调休,打工人狠狠的羡慕了家人们谁懂啊? 《燕京岁时记》中是这么写的: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 酒是自家酿的最香醇,纯手工馄饨皮薄馅大,即使不添加别的配菜,也能食个欢乐,喝个快活。 朱敦儒的《忆秦娥·至节赴郡会赦到》便展现了宋代官员冬至日欢聚宴饮的场景:歌钟列,公堂盛会酬佳节,酬佳节,皇恩宣布,早梅争发,舞场椎鼓催回雪,金壶镟酒琼酥热,琼酥热,今朝不饮,几时欢悦。 时光无情流逝,世事沧桑变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冬至到来,带给词人新生的希冀和年寿永久的祈愿,正如朱敦儒《点绛唇》词云:至日春云,万般祥瑞朝来奏,太平时候,乐事家家有,玉指呵寒,酥点梅花瘦,金杯酒,与君为寿,只愿人长久。 只要有了酒,讲话总会少上许多刻意,多出几分诚恳。回顾过去一年,无需再像年终总结那样横平竖直,而是可以就此开怀,嬉笑怒骂倾吐内心真实。 在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而在南方地区,汤圆则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和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 民谚为“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进行酿造。 温桂花酒煮一碗豆沙汤圆,糯糯的唇齿留香之间,如果窗外飞雪连天,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很开心,今天和大家一起过古代的周正之节,也是2023年北半球最长的夜。 而小寒就是2024年啦,所以这是我今年陪大家过的最后一个节气。 隆冬岁尾一年将毕,盼来年顺遂,向新年问安,光阴缓缓,岁暮天寒,愿我们冬至欢愉,常乐长安。   就用古人的诗词结尾吧: 指呵寒,酥点梅花瘦,金杯酒,与君为寿,只愿人长久。 金壶镟酒琼酥热,琼酥热,今朝不饮,几时欢悦? 同学们,冬至快乐!干杯! #冬至 #冬至#冬至安康 >>阅读更多



用户:工藤新壹

    昨日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小雪的: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孝经纬》里这样写道:“(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古代人认为,农历十月中旬,天气渐冷又不是特别冷,受温度的影响,降水现象或成雨或成雪,寒气未盛,故而称之为小。未盛,没有到极冷,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 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这三候解释起来还蛮有意思。 一候虹藏不见:虹就是彩虹,按照本意理解是彩虹藏起来看不到了,实际上是物理现象,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所以在天气比较暖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滴比较多,这个时候形成彩虹的几率就大。而到了小雪时节,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都被冷凝,所以彩虹也就很难在这个时节出现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在古人的传统概念里,“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阳气是来自于人是温热的,而阴气来自于地府则是冷的。所以这句话从古人的角度就是热气上升了,冷气下降,也就是小雪时节天气变冷了。现在人看这句话就不能从古人的角度理解了,要从气象学上理解,可以把“阴气”和“阳气”理解为气流,“阴气”就是靠近地面的下沉气流,“阳气”就是空中上升的气流。这一候描述的就是两股气流互不相干,各自反向运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冬季冷空气入侵时,近地层空气温度会降得很低,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就可能出现上暖下冷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在逆温现象出现时,空气“头轻脚重”,处于稳定状态。近地面的冷空气继续下沉,空中相对较暖的空气持续上升,这便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由来了。 三候闭塞成冬: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地万物随之进入休眠状态。百姓也闭门不出开始过冬,道路因为寒冷下雪开始闭塞。前半部分好理解,万物到冬天都停止生长,小动物也不怎么出来,而最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古人们出行工具的落后和资源的匮乏。天气寒冷,万物凋零,古代没有暖气空调,所以紧闭门窗就在家里烤火。   小雪时节的习俗我看了一眼,挑几个我喜欢的。 一、腌腊肉、腊肠: 小雪时节,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以前认识的四川姑娘,她带过老家自己做的腊肉和腊肠给我吃,是真的好吃,烟熏的味道与众不同。 她说是用什么果木果壳慢慢熏起来的,所以比起工业化做的那些更好吃,从那以后我每年过年前都会买一点,年夜饭的餐桌上就少不了这道菜,尤其是腊肉蒸好了肥肉部分的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口下去沁到嘴里的回味悠长。 二、吃糍粑: …又回到了四川美食哈哈,结识这道小吃也是因为一个四川姑娘。甜糯甜糯的,口感极佳。   小雪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大家要当心上火。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里这样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窗外是风雪交加,屋里却是一片温暖明亮,有此良辰好景,应与好友共赏,所以,我有酒,十九兄,你有没有故事? 张登在《小雪日戏题绝句》里这样写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虽然甲子年徒然推迟了小雪时节,但南方气温没有降得太多,故而梧桐犹自绿意盎然,槿花也依旧全然绽放着。这是写“小雪之殊景”。小雪不见雪,所见“梧桐绿”“槿花然”,俨然一副深秋景象,美不胜收。   同步比较今年立冬到小雪这段时间,第一次寒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哈尔滨那边刮风又下雪,杭州虽然降温,但是也还好,甚至几天温度都能升到二十多度,就连哈尔滨都保持最低温度零度以上了。 但是!这里要预警下,马上第二轮寒潮又来了,据说11月24日哈尔滨能从零上3度降到零下22度,简直就是速冻一样,北京的话从零上8度降到零下3度。因为这股冷空气掠过山东后就进入日本海了,所以长江以南还算好,虽然北方有暖气,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剧烈降温,谨防感冒。   而中医在这个节气讲究少辛清内火,是因为天气渐冷,大家开始取暖,室内温暖如春,穿着也是厚衣加身,因此就很容易上火,这时就需要饮食调理。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出现口腔溃疡、长痘等情况。这时就要避免使用过于麻辣的食物,少辛辣,多温补。 另外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入肾补肾,所以小雪时节,要多吃黑色的益肾食物,如黑米、紫米、黑豆、黑芝麻等,不仅可以补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润肺生津。   大雪大浪漫,小雪小人间。 虽然离断桥残雪的时间还早,但在雪中漫步的浪漫,却是想要一起和喜欢的人“共白头”的期待。 清风一念,落雪为安,走过四季,又逢岁晚,添衣御寒,相拥取暖。 愿各位同学:“小”得即圆满,“雪”落不知寒。 #今日小雪 >>阅读更多



用户:工藤新壹

    #立冬 #又是一年立冬时 今日立冬。   同学们,冬天啦。随着这波满三十减二十的降温促销,我们迎来了冬天的第一个节气。 立,建始也,代表一个季节从此开始,所以古人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第一个起始节气。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也就对应了前面我们所讲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水冰地冻,万物收藏,既是本年的最终,亦是来年的伊始。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也就是说,立冬一过,我国就逐渐进入寒冷季节,以北方开始,先出现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天气出现,水开始出现结冰的情况; 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降雨降雪,地面的泥土湿润后又遇冷也开始冻的发硬了起来; 在古代,土地就是民生之本,有了它,人们才能耕耘,有粮种,有饭吃。地冻将息,好比人之将省,以接地气而不忘本也。 三候其实有点意思,如果记性比较好的姑娘,应该还记得寒露的二候是“雀入大水为蛤”,指的是雀鸟隐没踪迹过冬,古人看到海边有很多蛤蜊,花纹和雀鸟相似,就觉得是雀鸟入水变的。 这里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指的是大蛤,所以大鸟也扛不住寒气,钻进水里变身了。   二十四节气中四个季节起始带“立”的节气在古代都是很重要的日子,人们对其怀有格外的礼敬之心。 按照《礼记》的描述,立冬之日,天子要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贵为天子都需要前呼后拥的恭迎每个季节的来临,迎春与东郊,迎夏于南郊,应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这是因为,在古人眼中,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入境的。而冬,自北而来。 汉魏时期的立冬时节天子会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回来之后,皇帝还会赏赐群臣冬衣,并抚恤孤寡,以安社稷。 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神灵祷告,祈求上天赐丰年。   既然说到饮宴这种吃的环节了,那么立冬吃什么呢?我这个传统的北方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饺子了。 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这里已经开始想念我妈包的茴香肉的饺子了。 俗话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毕竟好吃不过饺子,好玩……呃…..所以我决定今天无论如何也得吃顿饺子。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以养阴护阳为主要原则进补,比如羊肉,另外老话总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所以二者一结合,羊肉白萝卜汤,依然也是我的最爱。   冬日暖阳,好日常在,人间烟火,谁能不爱? 冬天当然不会只是寒冷,还有火锅里咕嘟咕嘟上下翻飞的毛肚、百叶、鸭血、冻豆腐、滚烫的鱼丸鹌鹑蛋,冒着热气的关东煮,喝完就额头冒汗的浓浓胡椒味的猪肚鸡,烤盘上滋滋冒响的烤牛肉烤羊肉烤猪肉烤鸡肉,厚厚的毛绒睡衣和暖暖的被窝,关于冬天的记忆都热气腾腾。   李白在《立冬》里这样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天气寒冷,正好偷懒躺平,火炉上的美酒确是时常温热,斟满,斟满~ 白居易在《早冬》里这样写道:“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冬日萧瑟,理应喝上一杯,喝酒人的那份清闲谁不羡慕?(李白:勿CUE),不知不觉就走进了酒馆,一坛酒一斤熟羊肉,岂不美哉? (冷知识:为什么不能点牛肉?因为根据大唐律,杀马牛者,徒一年。)   冬天来了,你会遇见谁,谁又会拥抱你? 东北和内蒙前几天就下雪了,各位同学家乡初雪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爱的人是在怀里还是在路上,亦或今年又是自己孤寡着搓搓小手过冬? 其实无论是有人拥抱亦或呼朋引伴把酒言欢,哪怕是冬夜独酌,都是人生的欢愉。 写这篇的时候,背景音是Coco唱的《过完冬季》,“过完这个冬季,你是否一如往昔?恨不得睁开眼就能闻到夏日气息。过完这个冬季,爱你的心更加确定,写信告诉你,台北也好天气。” 我想说,今年秋天满觉陇的桂花雨没有撒在你肩膀上,其实冬天断桥边的雪花落在肩膀上也不错的。 今天杭州天气马马虎虎,第一波寒潮的冷冽已经过去了,路边烤红薯的老爷爷旁边围了一大堆小姑娘。真的,谁能拒绝刚出炉撕开皮又红又香软,冒着热气甜乎乎的烤红薯呢?(有人拿勺子喂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