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工藤新壹发布时间: 2024-01-06 10:02:56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今日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小寒的: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意思是农历十二月初还不到最冷的时候,所以叫小寒,而到了月中冷到极致的时候就到大寒了,小寒大寒同小暑大暑一样,都是在叫法上一目了然的表示气候冷暖变化的节气。 因为小寒节气基本上都是每年的一月五日至一月七日之间,所以按公历来算,小寒是每年首个节气,而从农历来看,正是旧岁近暮,新岁登场之际。 优秀的同学一定会记得我在冬至提到的数九歌,那么可以推断的是,今天正是处于二九的第七天,小寒节气会完整经历三九,再到四九初结束,可以说横跨不出手和冰上走的日子,冷气积久而为寒,所以常言道: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 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其实比大寒节气更冷,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那么有南方的同学说我所在的地方一点都不冷啊?因为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其中的物候和言语各地均不相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外加几千年下来气候也在发生变化,我其实也感觉今年的温度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杭州今天最高温度十五度,俨然一派早春的温度,十分的离谱。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阳气在冬至时已动,至小寒时节更盛一筹,少数大雁已经开始从南方往北方开始慢慢迁徙; 喜鹊筑巢是为了春天产卵和育雏,感受到阳气生发的它们已经开始衔着树枝,在枝头忙着搭建巢最外围的结构了; 雊是鸣叫的意思,尾长羽美的雉鸡也应阳气萌发而开始鸣叫求偶。 这三候全部对应阳气逐渐增长,结合三十天后就是立春,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古人们观察着动物的表现,也在静静等着一轮新的节气循环开始。   既然说了动物,那么植物呢? 春天脚步正逐渐临近的另一个表现,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小寒开始计算。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以节令花开传达春意,由冬春之交的小寒,到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共八个节气二十四候,对应二十四个定期而来的花信。 《吕氏春秋》中是这样写的:风不信,则其花不成。 在花开的前一天,会有风先来报信。风是守信的,到时必来,所以叫花信风。 小寒三候对应的花信分别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就如同二十四节气每候中间隔了五日,一年花信风以小寒节气开始,梅花最先,以谷雨节气结束,楝花最后。 经过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降临了。   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到来之时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所以这个季节食宜温,适合喝热粥。燕麦粥可以养心除烦,核桃粥可以养阴固精,红薯粥可以滋补肝肾。 既然说到粥,这里就不得不提腊八节和腊八粥了。 腊八节是包含在小寒节气中的,小寒后五天进入腊月,腊月第八天就是腊八,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礼记·郊特牲》辑录有关于腊祭的记载为:岁十二月,合聚万物二索飨之也。 而关于腊八的传说,有颛顼帝儿子变恶鬼民间用赤豆打鬼的,也有释迦摩尼在此时得道成佛的,还有朱元璋因为这一天吃饱登基后特地封的。 在腊八这天,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常用的配料有粳米、糯米、薏米、黄豆、小豆、红豆、红枣、桂圆、葡萄干等。 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南宋《梦梁录》记载为: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由此可见,腊八粥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每逢腊月初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做腊八粥,灵隐寺每年在这一天也会施粥给信众。   唐代的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是这样写的: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生命在满目萧索中正在孕育着希望,在一派荒凉中孕育着生机,所以莫怪寒气逼人,因为春天马上来了。   小寒节气尾声便进入腊月,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癸卯年就还剩下一个大寒节气了。 冬天来的很强烈,所以人们纷纷把自己打包,寄给春天,可冬天又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记得喝粥。 #今日小寒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