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容纳山水言秋月

    #SoulReal学习 #心理学与生活 #Soulreal情感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2660】对于病理性关系对抗的方式 在客体关系理论看来,人生全部的目的和意义便是寻找重要客体并与之建立关系的过程。人在关系中被确认,也在关系中找到自己。 每个人出生后因为养育者的照顾,在亲子关系中找到了关于自己的体验,也是因为养育者的存在,才能够在被照顾被养育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身份认同。可以说,养育者的积极作用不仅仅是满足幼儿的生理所需,还包括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亲密关系。“关系”不再是一个名词来标识,而是一种动力,通过关系作为动力,人的心理得到发展,也是通过关系的驱动,人的心理才得以活动。 健康人格就是个体一系列心理活动模式能够促使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互动中既能够获得自己所需也能够为对方提供满足,并且在人际互动中那些体验良好。相反,病理性关系则会表现出要么对他人造成困扰,要么自体感受糟糕至极。无论哪种情况,病理性关系都将导致个体逐渐失去对他人的兴趣和性趣。 要想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干预治疗病理性关系,就要对一个人所存在的病理性关系的来源进行某些解释。不同的解释将会决定采取不同的纸来哦方式。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将生命早期所经历的养育环境看得十分重要,养育者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一个幼小的生命将决定这个生命未来是否能够获得健康成熟的内在客体关系,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氛围。由此来理解,一个成年后在人际互动中仍旧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状态的个体,则是因为生命早期所经历的被养育过程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充满了大量负面影响的。从某种意义上,在广泛涵义的使用创伤障碍这一概念的前提下,病态的成年都是生命早期创伤而表现出的障碍而已。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能够对抗个体内在病理性客体关系的办法就是通过健康的关系互动重新进行内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并不知道此时此刻经历的生活到底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我们只有对当下的感受,而感受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真假,只有远离和趋近的冲动而已。在病理性关系中停留久了,健康的人际互动会给自己带来比偏差人际关系更为糟糕的感受。一个习惯在人际互动中接受他人批评并带着惧意和讨好状态的个体,在面对他人给自己更好的关系邀请时,他将体验到的是更加的恐惧与愤怒。心理学有时候很残忍,将会揭示出某些人类的心理规律并与一般的道德呈现出某种矛盾。比如礼貌待人/和谐真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道德化的人际互动倡导,也是普遍存在于健康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用以和一位内在客体关系偏常的人来交往,可能会让自己得到的并不是被尊重和善待,而是被伤害与欺骗。哲学也需要向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妥协。记得维特根斯坦曾经一度到农村给村子里的孩子们教学,他抱有着美好的对人类的想象,以一名哲学及贵族的身份认同来理解贫苦的人们。显然最后他很受伤。就如同我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在他工作的领域,礼貌被看成是懦弱。显然他工作领域要面对的大量对象都是病理性客体关系的受害者。而就他的粗略了解与统计,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 在一个充满了冷漠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他不能接受人与人的亲密互动,这会让他不自然,起鸡皮疙瘩,在向往的同时又反感。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就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让来访者能够与咨询师开启一段健康的人际互动历程,并充分的在这段健康的人际互动中汲取改变的力量。 >>阅读更多



用户:容纳山水言秋月

    #SoulReal学习 #心理学与生活 #Soulreal情感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2658】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的那些不同(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活动。在我们“使用、占有、消耗、创造”物质的同时,我们也一定伴随着期间的复杂体验。可以说,每一个人是物质世界与心理世界的重叠。那么,体验到幸福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遭遇精神上的痛苦。 “离苦得乐”便是人之所趋向。被负面的情绪所裹挟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这种令人痛苦的感受尽快的过去。那么帮助人尽可能脱离负面情绪的各种方法便因实际的这些人们朴素的需要而被研发并逐渐成为系统性的手段。其中众多的方法中,心理疏导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依循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一些组合的特定操作方法,帮助个体从负面的情绪中走出,帮助心理状态恢复常态。 心理疏导的聚焦点是个体的情绪,这也就决定了心理疏导所包容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对受助者的作用机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心理干预。两者虽然都是对个体心理世界施加影响,然而目的不同,自然其中展开工作的框架、步骤和采用的技术都有许多差异。 笔者尝试从五个方面来逐一对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之间的不同进行阐述。 一、工作目的的差异 心理疏导聚焦在个体当下偏常的情绪状态。从情绪入手,假设个体当下所表现出的偏常行为及极端认知均是由于偏常的情绪所致。舒缓情绪、稳定情绪、安抚情绪是首要任务也是中心任务。同时,情绪作为人类感受层面上的心理活动内容,那么也就意味着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就是咨访双方在感受层面上的情绪流动。心理干预聚焦在个体心理活动模式的探索方面,假设个体当下所表现出的各种偏常心理状态不过是一种偏常心理过程的最终表达形式。咨询师通过来访者表现出的各种症状中顺瓜摸藤,找到来访者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二、相互关系 在面对被强烈情绪控制处于严重心理偏常的个体时,必须采取心理疏导,保证个体能够具备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能够具备与他人基本的链接能力,也是为后续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提供基础。同时,如果要帮助个体从强迫性重复体验中挣脱出来,纯粹的心理疏导显然是难以见效的,必须采取心理干预,逐渐帮助个体修正病理性心理过程。简单来说,心理疏导如“镇静剂”,心理干预则是“深度治疗”。相比较而言,心理疏导无论是在心理危机情景中、群体心理调适、个体舒缓、心理干预等领域都会部分的采用,而心理干预则必须要求来访者具备一定的自我功能(现实检验能力、心智化能力)时才能够开展。 心理疏导其中更多的是支持、涵容,很少会引起来访者更为激烈的情绪体验,能够保证当下情境中暂时心理安全氛围的营造与稳定。是各类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从业者都可以学习并在工作中实践的应用心理学技术簇。而心理干预则会出现某些“危险”,则更多的是从事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士的专业性工作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