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兰陵笑笑声

    接上一个关于尼采的瞬间 (二)深渊般的思想----永恒轮回 这个被尼采称之为深渊般思想的永恒轮回,在后世人的阐述中褒贬不一。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尼采箴言式的言说方式造成我们理解上的困难。更在于,尼采对永恒轮回学说前后表述存在矛盾,这更造成了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可以追溯到其著作(快乐的科学)中。标题是“最大的重负”尼采这样说:假如噩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在此刻树林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刻和我这样的恶魔,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的转动,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一切都将原封不动的轮回(欢悦时刻轮回,悲苦时刻亦会轮回)不仅仅使我们感到震惊,恐惧。甚至连尼采自己都认为这是最大的重负。在“查”中尼采以同样的语气不止一次的重申了这个思想:一种无边的虚无降临人间,好的,坏的事物都在这个轮回的世界中世代循环,不休不止,这是残酷的事实,是人身上最大的重负。显然,这和权力意志所倡导的生成与创造存在着质的矛盾与冲突。而尼采在其另一本著作中(瞧那这人--自述)中又称(查)的论说主旨就是永恒轮回的思想,既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这显然不同于尼采前期作品中的表述。“查”作为永恒轮回的教师这样教导人:意欲解放人,因为意欲就是创造,我如是教人。显然,这是针对那种认为生命无意义的最大的重负所提出来的,是传统形而上学崩塌之后人于虚无中自我救赎的方式,通过意志来换取改变,提升自身,走出悲观主义的牢笼,客服意志瘫痪的虚无主义病症。也就在这个时刻,永恒轮回学说与权力意志思想不在矛盾,而是产生了紧密的关联。 尼采前后时期对永恒轮回思想截然不同的表述确实令人费解。而尼采在早期提出这种看似残酷的思想到底用意何在?部分尼采研究者仅仅把它看做尼采提出的一个理论事实,也有人说这是尼采思想的误入歧途,还有人干脆就认为永恒轮回就是尼采思想的败笔。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后期思想对前期思想进行了反博,充实与发展,各种各样的阐释为我们解读尼采思想提供了较多视角,但也会使我们离尼采的思想渐行渐远[快哭了]把后期的永恒轮回学说看做对前期思想的发展也未尝不可,但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论说仅仅用发展来解读也许是不够的。 尼采把揭示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之后所设定的新的价值原则称为权力意志,那么尼采此后应该依此价值原则为判断标准来估价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包括观念性的意识与思想。因此,尼采对永恒轮回前后期的不同理解应该是一种与权力意志相对应的表述。也就是说权力意志有没落的,颓废的力的形态,也有着求强力,求提升的力的形态,而对应于此的永恒轮回也有着两种,即最大的负重和最高肯定公式。也就是说没落的力的循环往复给人带来了无尽的虚无和痛苦,是人生的重负,而求强力的力不仅以最高的肯定方式确证了人世生存的合法性,还构筑了人生创造与生成的存在形态,因此,那种向上的力是最高肯定公式。即是说没落的力循环往复,给人带来了无尽的虚无和痛苦,是人生的重负,求强力的力不仅以最高的肯定方式确证了人世生存的合法性,还构筑了人生创造与生成的存在形态。因此是最高肯定公式。或许只有这样阐释,永恒轮回学说和权力意志思想才能密切关联,从而克服虚无主义的病症 就求强力的权力意志和最高肯定公式的永恒轮回的关系来看:现实世界上一个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我们必须要在权力意志的思想中看待永恒轮回学说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实上,永恒轮回学说是以权力意志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为前提的,这就涉及总体事物的无限性和具体事物的有限性的问题,即具体事物的权力意志的有限的,它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而总体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无限的,并且在总量上是不变的,在时空中永远运行,这就是尼采的螺旋形的循环往复。 篇幅有限,喜欢尼采的家人们关注我,这个瞬间也许有一点抽象,但是十分重要,看不懂的宝宝们反复观看或者私信我即可,下一篇不出意外的话会更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以及酒神精神对日神精神的颠覆[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略]#尼采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阅读更多



用户:兰陵笑笑声

    接上一篇关于尼采的瞬间 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一种是作为精神力的提高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另一种 是作为精神力的衰落的和倒退的消极的虚无主义。从柏拉图到叔本华的传统形而上学,其否定生命极其所在的世界的过程,也反映出人的精神力量的衰落,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虚无主义的极端形式,是指根本就不存在传统形而上学之所谓的真实世界,任何信仰,任何自以为真实的行动一定是谬误。这也就是说,彻底的虚无主义是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极端反驳,彻底颠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虚构的最高价值。因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宣称:不存在真理,不存在绝对的物性,不存在自在之物。由此观之,积极虚无主义是对消极虚无主义的反驳与超越。尼采认为,要想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要把虚无主义推向极致。积极的虚无主义在根本上否定一切传统价值的存在,一切皆虚妄,皆为梦幻泡影。但是积极虚无主义仍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虽然以极其强大的破坏力摧毁着传统的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最高价值,但是他还不能创造新的价值,而只是创造新价值的必由之路,它把一切都置于虚幻的境地,从而使人的生存失去了传统思想所虚构的,外在的根据。而此时的人,也就只能在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去寻找意义和价值,人丢掉了外在的包袱,从而把人本身归还给了自己,这无疑是对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肯定。作为过渡形式的积极虚无主义,连接着价值的“破”与“立”的两端,因此,积极虚无主义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否定一切揪的价值,还在于它为创新的价值原则奠定了基础。尼采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是未完成的(权力意志)而他给这本书定下的副标题就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尼采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我用这个公式来表示一种反运动,意在提出原则的任务;这种运动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取代彻底的虚无主义;但它在逻辑和心理上则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它简直只能知道虚无主义和来自虚无主义。可为什么虚无主义的兴起势在必然呢?这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由虚无主义得出了它的最后结论;因为虚无主义是我们彻底思考出来的伟大价值和理想的逻辑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经历虚无主义,然后才会弄清这些所谓“价值”的价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某个时刻,我们将需要新的价值(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的瞬间系列估计还要有好长好长时间才能更新完,估计以后还会更新古希腊悲剧,福柯,本雅明,梅洛庞蒂,德里达,德勒兹这些哲学家的大致思想。喜欢看看的宝贝们关注我一下[心满意足]#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兰陵笑笑声

    接上一篇关于尼采的瞬间 17世纪是近代历史的开端,由柏拉图奠定的理性主义的地位也由此确立。笛卡尔提出了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重要性。而在尼采看来;由于笛卡尔所在的时代是贵族政体,理性的天下,意志主权的证明的时代,笛卡尔所高扬的理性主体因而得以构筑一个可以与基督教的彼岸世界想抗衡的理性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虽然上帝依旧被保存了下来,但是此上帝非彼上帝,这个上帝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地位。即使这个上帝本身还是至高无上的,并且还在发挥着它的潜在效能,但是此时的上帝完全仰仗于理性的“我思”。因此,理性主体取代了上帝,成为了最高价值。但在尼采看来,这仍然是一种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模式,仍然是在理性,感性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二元世界图式。然而,就其高扬的理性主体而言,笛卡尔毕竟在某种程度上重视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生命意义,以及此岸世界。从客观上来说,笛卡尔的理性世界第一次促成了传统形而上学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从而动摇了上帝在思想史中的超感性地位。因此,尼采对笛卡尔并未有过多的讥讽与调侃。(这在他对别的形而上学家那里是经常有的)而是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而对于继笛卡尔之后的康德,尼采又恢复了他惯有的调侃和讽刺。尼采说:康德以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狂热贯穿了整个十八世纪,他完全处在历史性之外,对他的那个时代的现实不屑一顾,譬如革命;未曾受到希腊哲学的触动;他是义务概念的幻想家:感觉论者;带着教条主义恶习的神秘嗜好。 而尼采为何对康德有如此看法呢?因为康德设定了一个不可知的“物自体”世界。并且在认识论领域限定了人认识的界限,哪怕是刚刚确立的理性。康德认为理性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虽然康德把理念,上帝,彼岸世界等这些超验性概念从其知识系统中剔除了出去,这时对传统形而上学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康德又提出实践理性,在道德领域保留了上帝,物自体等超验世界的位置。(不过客观来讲,康德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康德把知识何以成为可能,转移到了人类内在认知的客观性上,简单来说就是客观事物只能以符合我们认知形式的方式来被我们认识到,所以既然客观事物可以符合我们的客观认识形式,那么自然我们的认识就具有先天的可靠性,所以我们的认识就是客观的,康德把外在事物的客观属性,转移为了意识秩序的一部分,从而确立了人的认识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康德的价值)但在尼采看来,康德哲学是向传统形而上学的复归,康德那不可知的物自体,分明是一种主观臆向的产物,一种人为的设定。也可以说是其为树立道德权威所创造的一个工具,而绝对不是自明的绝对真理。因此,在尼采的观念中,这也是一种最高价值的设定或自行贬值的表征,甚至是传统形而上学即将终结的征兆。因为急康德之后,叔本华走向了更加深刻的虚无主义。叔本华的思想深受康德,柏拉图和东方宗教,尤其是印度佛教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在叔本华看来,我们所在的世界只是一个表象的世界,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他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同时,他也不相信这个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真实超验世界,只认为现象背后只是一种恶的,盲目的意志。 这种悲观主义哲学预示着传统形而上学已经走到了末路:一方面无力面对和接受眼前的这个充满矛盾和苦痛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构造一个所谓真实的彼岸世界,从而陷入一种极度悲观绝望的心境,走进了一种彻头彻尾,极端虚弱的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虚无主义运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形而上学所悬设的最高价值已经彻底贬值了,形而上学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可能性,而走到了自己的终点。尽管传统形而上学所虚构的超验世界是完美的,但是人类只能生活在充满缺陷和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对现实的否定只能导致被现实所否定,对虚幻世界的信仰也只能归于虚幻。传统形而上学否定现实世界而又肯定虚构的超验世界,在其自身的历史演进中必定自取灭亡。既然理想世界绝不能在现实世界内实现,那么最高价值就已然被废黜了。 尼采到此并没有止步,他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超越,把虚无主义推向了极端,走向了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事实上,在尼采的观念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虚无主义,篇幅有限,喜欢尼采哲学的家人们看我下期吧[心满意足][心满意足][心满意足]#致敬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兰陵笑笑声

    接前两篇关于尼采哲学的瞬间 尼采认为: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根本与现实扯不上一点关系,一旦现实性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宗教就会立即从崇高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并成为尘世的智慧的死敌,也就是科学的死敌。因此,伴随着尼采的谶言以及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的自主性地位的增强,宗教的价值设定必然会随之跌落。谎言使上帝丧失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即是说:上帝死于自我构筑的谎言。(尼采一巴掌拍倒了欧洲的基督教传统,从而给超人的诞生留下了空间) (三)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 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有力支撑:西方理性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失去了其自身的可靠性,寄希望于超越世界的人类陷入无所依归的境地。在固执的认为现实世界非真实的同时,所谓真实的理念世界却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是虚无主义就这样到来了。而虚无主义又意味着什么呢?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于目的的回答。由此看来,虚无主义不仅代表着传统形而上学在历史演进中自行贬值的结果,还显示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进历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就绝不是任何人所主张的某个观点,也绝不是一个任意的历史既定事件中的一件。而毋宁说,虚无主义是那种会长期持续下去的事件,在其中,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且走向一个由这种真理所规定的终结。----无疑海德格尔这里所谓“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由此可知,传统形而上学从开始悬设最高价值之时就已经预示了虚无主义的到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对现实世界与人世生存的否定,这种将现实和生命虚无化的背后是事实上的生命力的衰微,苏格拉底----柏拉图所预设的形而上学模式正是生命力逐渐凋零的预兆。由其造成对生命的弱化或对颓废的强化,贯穿着基督教的历史,用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向生命本身复仇。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悬设更是生命力凋零的充分暴露,上帝只是人类悬设的最高价值。也就是说:对生存的否定本身就预示着虚无主义演进的进程。因此,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进行详细的考察就显得异常的必要了。尼采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而上学家上,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要的基督教哲学家:笛卡尔以及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在尼采看来,正是这些哲学家建构并推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也正是他们在自己的思想脉络中逐步显露出传统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性。尼采把柏拉图看做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者。对于尼采来说:形而上学甚至可以直接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开启了虚无主义的征途。理念论虚构了一个超验的理念世界。并把它定性为真实的世界,而与其对立的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则只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摹本,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形而上学虚无主义模式。也就是说,柏拉图在其理念论中所创立的超验世界造就了一种虚构性的最高价值,以此来统摄世间的一切,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的生命。这种否定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本身已经孕育着虚无主义的萌芽,它所悬设的最高价值只是给人生和现实世界留下了一个被支配的位置。当人类对那个超验世界可望而不可及的时候,虚无主义的征程就开始了。 在此后的漫长历史发展中,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逐渐被人们接受为绝对真理,并经由与别的文化形态相互碰撞而转化为以后超越尘世的上帝。它代表或象征着一个无法企及的彼岸世界,或者说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相结合形成了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无处不在的基督教哲学。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加剧了超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对立。基督教哲学虚构了一个与此岸的现实世界尖锐对立的彼岸世界,并把这一世界设定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真实世界。依照这种逻辑,彼岸世界的上帝就成了最高的价值,而现实世界却成了完全虚幻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幻象。这就意味着彼岸世界的理想世界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中不可能实现,其自身必然要瓦解。也就是说,建立在人与上帝,此岸与彼岸,感性与理性分离的二元对立思维上的基督教思想体系,是以上帝,彼岸,理性否定着人,此岸,感性,基督教哲学否定了自己存在的基础,也就在根本上否决了自己。 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的考察中,揭示了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本质,揭示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弊端,以及其崩溃的原因。 篇幅有限,喜欢尼采哲学的家人们关注我,看下一期吧[心满意足][心满意足][心满意足]#尼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