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浪子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先生的力作《社会学大纲》由五篇组成,分别是: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意识形态。作者对各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全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曾被教员称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科教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此书是李达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授时的名著。1935年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作为讲义首次印行,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同年再版三次。 教员详读了此书并作了眉批,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哲学研究会作了推荐,指出此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 1939年艾思奇编辑出版《哲学选辑》时收录了此书的《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一章。 1948年中原新华书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重版了此书。同年生活书店将此书第五篇《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社会学大纲》的书名列入 “新中国大学丛书”再版。 理论界认为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大纲》三部论著是我国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李达#社会学大纲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小说,由霍建起执导,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的父亲即将退休,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儿子在上任第一天非常兴奋,期待着大家欢迎他们到来的热烈场面,但结果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反应十分平淡。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正巧碰上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在酒醉中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两人继续赶路遇到一条小溪,儿子执意要将父亲背过溪水。在背父亲过溪的过程中,两人的距离和隔膜消失了,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而不善表达情感的父亲也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情。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默默地交流着……父亲、儿子和狗相伴走了这趟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二人也从陌生、隔膜走向体贴、理解,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 该片先后在国内外的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中获得大奖。 评:那清新自然的画面,那唯美浪漫的意境,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唐代劉知几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在文史合一的古代,他從文學窺見到文學藝術的含蓄問題。他提出“晦”:“然章句之言,有顯有晦”,“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言外”,“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賅,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很明顯,此所謂“晦”與簡約相當,即以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廣的具體內容,含意深長。 白居易出於“為時”、“為事”的現實主義態度,在理論上亦提倡“為詩宜精搜,不得語剩而智窮,須令語盡而意遠”(《文苑詩格》)。 宋人梅堯臣論詩標舉風騷,提倡美刺,從這樣的要求出發,亦力舉“含蓄”:“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 蘇軾也十分重視文學的“療饑”、“伐病”的作用,亦提倡“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 魏慶之說:“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處。古人說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几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易,此詩人之難”(《詩人玉屑》)。很顯然,他是從思想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來論含蓄的。 金人元好問論詩歌,從真情實感的角度來強調含蓄蘊藉的風格:“責之愈深,其旨愈婉;怨之愈深,其辭愈緩”。 清人王夫之論文“以意為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強調“興觀群怨”的社會效果,又說“情語能以轉折為含蓄者”(《薑齋詩話》)。 劉大櫆提倡散文的“神”、“氣”,也強調含蓄之美:“遠必含蓄”,“說出者少,不說出者多,乃可謂之遠”,“遠則味永。文至味永,則無以加”,“意盡而言止著,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意不盡者尤佳”(《論文偶記》),其論含蓄,是強調內容的雄深飽滿。 沈德潛論詩,提倡“比興互陳,反復唱歎,而中藏歡愉慘戚,隱約欲傳,其言淺,其情深也。倘質直敷陳,絕無蘊蓄,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說詩晬語》)。 劉熙載論詞,強調有“風雲之氣”,亦崇尚含蓄蘊藉的境界:“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寄勁於婉,寄直于曲,寄實於虛,寄正于餘,皆是”(《藝概》)。 陳廷焯論詞,注重思想深厚,崇尚沉鬱含蓄:“蓋(詞)篇幅狹小,倘一直說去,不留餘地,雖極工巧之致,識者終笑其淺矣”,強調“神餘言外”,“欲露不露”,“終不許一語道破”(《白雨齋詩話》)。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元末明初浙江金华浦江人。世居浦江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学古文于元代儒林四杰之柳贯、黄溍及浦阳江大儒吴莱,学诗于元末第一忠臣余阙,通经史百家医卜释老之说。元末,朱元璋下金华,聘为学正,与宋濂等教导诸生。未几,元朝举为淮南江北行省儒学提举,遂襄赞张士诚于苏州幕府。元亡明兴,流亡宁波,彷徨绍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召至南京,欲授以官,固辞忤旨;次年卒于京城。所撰有《九灵山房集》《春秋经传考》《治平类要》《和陶诗》等著作,惜乎后三种遗佚已久。 朱祖日,浙江浦江人,浦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当代宿学黄灵庚教授游。笺注《九灵山房集》,历时将近五载,苦心孤诣,劬索博究,考据翔实,训释精准。浙师大黄灵庚先生、李圣华院长与华东师大方勇教授始终给予鼓舞指导;训释既竣,咸作序评骘。或云:“展稿读之,喜之过望。念彼以其一介中学之师,成此百余万言皇皇大著,岂易易之哉?”或曰:“金华文脉,自晋以来,延绵千五百余年,大盛于宋元及明初。近百年来,爝火不灭,八婺乡邑犹有存续。若朱君者,成就大小可不论,而足征金华文脉自有赓续也。”或谓:“如此四载有余,乃撰成皇皇大著,曰《九灵山房集笺注》,庶几可以告慰先贤矣。” 本次深度整理,以明正统刻本(《重修金华丛书》所收)为底本,校之以清乾隆刊本。原书分《山居稿》《吴游稿》《鄞游稿》《越游稿》四部分,合三十卷;此次整理,悉依原著次序。书末添加附录,首引乾隆刊本所增内容,再广泛裒辑散落于各类文献中的戴良诗文、相关序跋及传记资料。戴良存世诗文,本书靡不网罗。除标点、校勘外,本番整理主要致力于题解与注释。 本书是研究戴良气节、学术渊源、诗文造诣和元代文学历史的重要素材。明成祖谋士姚广孝《九灵先生画像赞》云“盖其于学也,深得虖道之妙,讵世俗之可窥?虽摛文弄藻,嘲风谑月,特其绪余,要当与秦太虚、黄庭坚并驾而齐驱者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良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清张之洞《书目答问》集部只选“最著者”,《九灵山房集》在焉;《乾坤正气集》裒聚《楚辞》以来一百零一家,《九灵山房集》存之:此皆足见《九灵山房集》的不朽价值。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西方美学史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近现代中国美学也受到它的影响。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留学欧洲,熟练掌握英、德、法、意、俄多种语言,获博士学位。 历任北京大学、中央艺术学院、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抗战后到1986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 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写作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修养》、《谈文学》、《谈美书简》等著作,翻译出版克罗齐《美学原理》、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莱辛《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823-1832)》、维柯《新科学》等,尤其是黑格尔110万字四册巨著— —《美学》,在西方文艺批评、美学理论、艺术哲学方面赢得了极高赞誉,也培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美学家。#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唐代釋皎然《詩式》分詩為十九體,各以一字標之,並加以解說。 其中“氣多含蓄曰思”,正式使用“含蓄”一語,這在文學史上是第一次,至此,作為審美形態的“含蓄”終於達到了名與實的統一。 他的“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云云,比起前人並無進展,而他的“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之論,標舉“情性”,以之作為含蓄美的主要特徵,這是繼承了中國文學“言志”、“表情”的正宗,並對含蓄範疇作了豐富和發展。晚唐司空圖把詩歌分為二十四品,“含蓄”居於其中,既注意到迥異,又斟酌於微殊,既不使貌同實異者相混,亦未讓貌異實同者相離,足見其對“含蓄”一題的認識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思辨深度。 他以“不著一字”、“語不涉難”與“盡得風流”、“已不堪憂”對舉,又借“悠悠空塵”、“忽忽海漚”等來描述含蓄美的形象特徵,這是繼鐘嶸、皎然之後在對含蓄美形象特徵的描述方面的新進展。 尤其可貴的是,“與之沉浮”、“萬取一收”,不但道出了含蓄美的創作方法,而且客觀上已接觸到了以少勝多、以有限包容無限的典型化問題,從而將含蓄與典型化問題聯繫起來,這更是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司空圖是繼劉、鐘之後對含蓄範疇的集大成者。但他論含蓄,著力點在於“空塵”、“海漚”般的外部形象,重心在於“風流”。 所謂“風流”無非是指對象精神實質見之於外的風度、氣韻,它給人一種外在的風韻美,從積極方面看,這是對劉勰“玩”、“味”的具體化,有利於促進文學創作的藝術技巧與審美價值的提高; 但結合他對王維、韋應物詩的幽靜澄澹的推崇,結合《詩品》通篇所流露的游心於道的基本思想,其“風流”,固然有“難”、“憂”的成分在,但比起皎然的“情性”更加缺乏生活的凝重,更加遠離現實的土壤,不免灑脫得有些飄忽超然。 宋代嚴羽標舉“言有盡而意無窮”,但他追求“唯在興趣”,即“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鏡中之像”(《滄浪詩話》)的妙處,強調詩歌中的形象應該空靈蘊藉、深婉不迫,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令人可玩味而不可拘泥,可神往而不可粘著。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藝術規律與要求的。但說得如此縹緲,把人們審美心理中可以把握的藝術規律描繪成不可捉摸的神秘物,其合理成分也就因此相應地減少。 清代王士禎直接繼承司空圖“味在酸鹹之外”說、嚴羽“興趣”說,而創立了自己的“神韻”論。其“神韻”,主要特徵亦在於含蓄深遠、意餘言外、自然超妙。 至此,我們看到:皎然、司空圖、嚴滄浪、王漁洋等人的見解,一方面一脈相承,一方面又各有側重地對含蓄範疇予以補充、強調、豐富和發展。 他們論問題的角度都是藝術特徵,他們的立足點或在於士大夫的閒情逸趣,或在於山林隱士的清風幽骨,或由於專制時代知識份子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或由於佛老超然物外的的出世思想和追求瀟散恬淡的生活趣味。 在他們理論裏,藝術規律的特殊性,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掘;他們的局限性也恰恰在於忽略了藝術作品深廣的社會內容和美刺現實的功利價值。 #含蓄 #范畴 >>阅读更多



用户:浪子

    上善若水有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它与《易经》之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仁者乐山”一说意蕴大致相同,这与人的道德、品格、品质等属于同一个范畴和层次。 验之于今,水,几乎是“生命”的充要条件,有了水,才有生命、就有生命;没有水,就无从孕育生命。这是水的最大的、宇宙级的贡献。由此观之,水之德,其义大哉! 其二,水,别看它至柔至弱,无论什么棍棒都可以抽打它,刀剑可以斩劈它,针刺可以戳穿它。但是这些外侮一旦撤出之后,它又立即顽强的恢复原状。 它之运行,没有什么缝隙不能通过,没有什么障碍不能跨越,一旦设定目标,一定顽强的到达。这是水的令人敬仰的意志力、道德力。 其三,水具有最高的智慧— —随机应变。 水无孔不入,无坚不摧,变化无穷。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 因时而变,夜结成露,晨飘雾霭。晴蒸祥和,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为气,凝而成冰。 因势而变,舒缓为溪,浅唱低吟。遇崖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波涛汹涌。 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屈如盘龙。 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固有无限生机。 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水都是至高至极的智者和强者。这才是“上善若水”的全部含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