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usie

    今天读完的是阿婆的《第三个女郎》。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侦探波洛系列的故事,出场人物更多了:戈比先生、奥利弗太太、尼尔检察官,当然还有戏份少却很重要的斯蒂林弗利特医生。大概因为这部作品刻画人物众多,所以故事线相对简单。优点是人物群像丰富而生动,且在侦探小说中比较少见的不“抹黑”警察一方;缺点是故事有点平铺直述了(也许玩游戏拼图本身就不容易玩叙事技巧吧)最后的反转也因为前期线索太直白(多次强调假发与肖像画)而失去了“惊喜”感。总体而言,这部小说看起来不累不那么烧脑,但是阿婆的Happy ending我还是很喜欢的,值得一看。#读书琐记 #五一灵魂充电计划 #最近读的一本书 >>阅读更多



用户:Susie

    #最近读的一本书 读完《中国的军阀政治》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书我一贯看得慢。而且,我的读书笔记只选我关注的点,免不了管窥蠡测,权为博君一笑吧。 1. 定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是知识和道德成熟的过程。 2.北洋军阀集团形成时期的地域特征:清朝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经过洋务运动后,军事化显然强于南方。 3.大军阀们盘据的地点与出身:皖系、直系、奉系。 4.从光绪皇帝手里延袭下来的军事学校:北京、西安、武昌和南京。 5.军官们的政治敏感度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聘入的教官多数都是日本人,但彼时的“师生”关系往往不太融洽,显然未来的军官们都不喜欢野心勃勃的日本人。 6. 官兵们大部分都是文盲与半文盲。 7.什么人在卖军火给大军阀们?日、英、法、德都“跑不掉”。 8.初期的军阀混战,像出“喜剧”:打张勋“辫子军”的战斗,官兵们打着打着就跑了,死伤100多人,全是老百姓。 9. 充满“戏剧”精神的军阀们:三国演义的风靡,大家从那时候起就“拜”关公了。 10. 即使作为文盲或者半文盲的军阀领导人们,也有中国传统的权谋:远交近攻。 11. 大一统的信念是不可逆的。 12. 军阀“特色”:联省自治 13. 北伐成功背后的“暗雷”:GMD的江山有一半都是军阀大佬们“倒戈”打下的。 14. 书上说的“权力均势”的状态,用传统的权谋论解释,大概就是互相制衡吧 15. 军阀系统的迅速崩溃(仅十二年制衡状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代军阀的背景,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的西方民主制度,军阀本身,也是国人现代化的产物,为何橘越淮而北而变枳,绝非痛骂几句封建军阀所能明了”这个总结是我看本书的一大原因。难得有严肃分析清末民初军阀历史的理论性文章,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理论“范型”,本书的角度都很国际化,或可一观。 >>阅读更多



用户:Susie

    今天的读书笔记:意识形态的定义是“关于政治准则明确和清晰的表达”。这个明确表达必须是有条理、有系统和有组织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形成是知识和道德成熟的过程。 有点意思。#今日份书摘 >>阅读更多



用户:Susie

    今天读完了《王安石》。#读书琐记 #最近读的一本书 诚然如书末后记里自述,这只是一篇王安石小传,记述了王安石生平及重大事件。亮点是对王安石的新政做出了详尽的解读:需摘取原文处多保留原文,需引申论证处也思路清晰论据充足;同时,大胆直面历史上对王安石品行、政见各方面的恶评,谨慎探求立足于“道”而应变于“时”的王学真意,力图再现王安石的真实面貌。不足之处是未能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作出详细的分析和提出有力的见解。考虑到作者为日本汉学者,能有为王安石变法立言出书的觉悟已属可贵,毕竟中国自宋代以后贬斥王安石政治思想及作为的文化人不在少数。所幸我读书的时代,历史教材及老师对王安石的态度都是认可的,不然我大概也无缘得见这本书了。越仔细看王安石新政的内容,越觉得务实之不易。王学著作失散不可考故有变法失败的客观因素,也有政治斗争干预文化发展的主观因素,甚为可惜,倒也可警鉴今人。 >>阅读更多



用户:Susie

    今天捧卷读了一小半《王安石》,忍不住摘抄一小段:(摘自王安石“万言书”) 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中略)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不敢说是最早,但应该是最“著名”的“高薪养廉”政策思想了。古人之法今人犹效之,不可不谓之高瞻远瞩。但古人尚以“礼”节之,今天却不是个以“礼”节人的时代了,可叹。#今日份书摘 #最近读的一本书 #书房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