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知知

    如何让决策更有说服力? 人的心理是特别厌恶损失的,所以心理学上来讲,强调损失比强调利益更容易打动人。 这一点从历代的改革中也可以看出。凡是改革总会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有人会问了,难道就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既可以不损害存量的财富,有能够产生增量的利益吗? 当然有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即使不对存量财富进行重分配,且产生了很大的增量,反对的声音也不会低下来的,因为人们的财富没有被损害,但是社会的排名却降低了,这也是一种损失。 就像古今中外人们都会有同样的灵魂拷问:凭什么某某过的比我好! 所以在战国历史上,所有人的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点——剥夺某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而这个群体一般都是国君的三亲六戚。 #历史 #资治通鉴 #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读历史读的是什么? 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去轻易评鉴某段历史观点的是非对错,人物的黑白曲直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远不是事实的堆叠,而是各种态度和观念的堆叠,是真理和谬误的堆叠。很多历史文献,也是基于各种不同思想立场编写出来的 比如陈瓘(guan,四声)早期曾把王安石当成偶像,但到了宋徽宗时代,写了一部《四明尊尧集》,把王安石拿了个狗血淋头。 但陈瓘并不是见风使舵的小人,反而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这期间的历史原因一定是值得人们去深深考究的。 所以不管是读历史还是读现代的读物,都要去了解作者编写的时代背景和出书的原因,这些往往都暗藏了很多玄机。 你觉得呢? #历史 #资治通鉴 #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为什么说宋朝王安石变法要比秦国商鞅变法难得多? 王安石有一句七言绝句《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意思就是绘画社会蓝图并不难,难就难在建立公信力,将愚民教得服服帖帖 商鞅的做法就是将社会结构进一步简化,当简化到一定规模后,移风易俗自然轻而易举。 但是宋朝的社会复杂度远不是战国时期能比的,一方面随着印刷术、文教的普及,已经出现了很多“强民”,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王安石和宋神宗,终究不如商鞅秦孝公 搭档更有狠劲,所以没办法把宋朝人当成秦国人来管理。 这里涉及到涂尔干博士的论文《社会分工论》中的两种社会形态,一种是“机械团结”,也就是社会成员高度同质化,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也就是高度异质化。秦国是很接近机械系统的传统社会的,但是宋朝已经有点“有机团结”的味道了。 这两种形态有没有让你想到现在的某些巨头集团? #历史 #资治通鉴 #文学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太阳]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你读完有没有觉得很熟悉?[狗子] 在公孙鞅的规划里,gj财富 无非两个渠道 要么是生产出来,要么是掠夺出来 生产主要靠种田,掠夺主要靠打仗 所以gj大事只有两件:种田和打仗 人就应该像即时策略游戏里的npc一样 种田时不眠不休 打仗时一往无前 但毕竟人不是AI 只要是人,就有好逸恶劳的倾向 更何况 有的人倒买倒卖 没几年就赚了大钱 还有人读了几本书耍耍嘴皮子就能当官受赏 这谁看了不眼红,不嫉妒呢 一个人再怎么努力种地奋勇杀敌 收益也比不上商人和明星 一辈子赚的钱也不如直播带货一天赚的多[笑哭] 谁还愿意老老实实种地? 那怎么办? 公孙鞅的办法很简单,直接严令禁止 想经商?我征你个十倍二十倍的税 让你赚的钱还不够缴税 看你还做不做 各行业要么违法,要么赔钱 于是种地和打仗变成了最好的职业[捂脸哭][捂脸哭] 但是每解决一个问题 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你已经安心务农了,村口王木匠跟你说 从齐国打工回来了,说齐国有个稷下学宫 只要你会耍嘴皮子 就可以当教授吃香喝辣 于是你又心猿意马 再也没办法扛锄头了 没办法 人的流动性越强,信息获得就越快 价值观就越多元化 gj向心力就越弱 要想安定人心 就必须缩窄人的眼界 只要不给王木匠出门的机会 他也不可能了解稷下学宫的事情 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乡巴佬 所以商鞅敏锐的意识到,隔绝六国的信息至关重要 人口只要不流动了,就会眼界变窄,见识变浅 无知无识,和gj的唯一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 除了耕战之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工作 这样的百姓 才是秦国最需要的 当人们足够愚蠢,对各种蛊惑人心的说辞彻底免疫 那么耍嘴皮子的人再怎么巧舌如簧 也达不到任何效果 最后即使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人 也不得不闭上嘴 老老实实去种地 最后一个人想要在秦国生存下来 要么努力种地 要么拼命打仗 否则几乎找不到活路[狗子] #历史 #资治通鉴 >>阅读更多



用户:知知

    “法律”一词是是怎么来的? 商鞅变法时期,对李克的《法经》做了一点修改 “改法为律” 也就是原来称为“法”的东西 商鞅改称为“律” 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至今仍在使用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地铁老人看手机][地铁老人看手机] 在遁名责实的刑名学家看来,依法治国当然没错 但“法”不应该以公平为主导,而应该以效率为主导 “法”的意义是向人们颁布行为规范,引导价值取向 “律”是规范,是绝对明晰的客观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观和公平 其实“律”这个词的本义和“法”没有什么关系 是古代调音师用于定绝对音高的长短不一的竹管 一共十二个 奇数称为“律” ,偶数称为“吕” ,统称“十二律吕” 后面逐渐成为规范、标准的引申义 如唐朝的“格律诗”,可以理解为“有严格规范的诗” 凡是违反规范的 比如该用平音的地方用了仄音字 在古代写律诗的人看来,叫“出律” 是诗歌领域里违法乱纪的行为[偷笑] #历史 #资治通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