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冬哥的迷弟

    我八年级以前是在东北生活的,小学二年级以前是住在一个大院儿里,院儿里同龄人都是一块儿玩的好朋友。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找人玩儿全靠喊,有家长不让出门的,会各种想办法打掩护接应。一楼的从阳台窗户爬下来,四楼被反锁在家的把钥匙扔下来,我们上去给他开门……住一楼的小伙伴小强那栋二楼有个大哥哥,他们关系很好,我们跟着喜欢叫他石头哥。石头哥在我印象里不常见,面貌并不不凶狠,和其他会跟我们一起玩的大哥哥看不出什么差别。只听说他和家里关系很不好,偶然一次在院里玩耍,听到他家吵架,声音很大,于是偷偷跑到他家门口偷听明白,结果撞上他开门出走,生气的他踹了我一脚走了。后来搬家后,我哥上初中有次和我讲,听说他有一个小弟拿刀去攮老师。再后来,自己上了初中,还会听到老师会提他。说这么一大段话,只是说明对于《大象》里的场景和人物,我有种独特的亲近感,里面有很多出现在我生命体验中的形象,十分的真实。如果不是看到“井陉”两个字,我一定以为故事发生地是在东北。 《大象》里的主线是围绕于城、韦布、黄玲、老人四个人展开,每个人的出场都是在家庭中,并伴随着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而他们每个人在和家人同框时就必然发生冲突,只有在从镜头中分开时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情流露。 同时里面《大象》中还有三组对照组,于城-韦布,黎凯-于城朋友,黄玲-于城心上人-黄玲母,在每组的青年和青少年之间不止角色内在,甚至连演员的外貌轮廓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相信不是偶然。 于城和朋友,韦布和黎凯间的友情与背叛推动着于城和韦布向前走,而朋友和黎凯早已无法承受,为了逃避自己的懦弱无能,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勇气,迈向毁灭。 于城和韦布的出场,两人之间有很多共同点,而且于城有名字,而韦布与黎凯之间的对话却刻意的避开了所有人的名字,我几乎立刻就陷入一种错觉,认为于城和韦布是同一个人,当然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在90%程度上就是同一个人。于城和韦布因为于帅的事故成为敌人,二人在城市内开始了猫捉老鼠,但于城和韦布每一次相会却都十分和平,他们可以互相理解,于城在韦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试图帮助韦布摆脱现状。火车站一幕,于城抛出了问题,韦布说出了于城心中的答案,于城得以坦然面对一切,而阳台问题最后不可避免也来到了黎凯这里,黎凯则也给出了和于城朋友一样地答案。 一切像一个轮回,胡波借老人之口说出“其实哪里都一样”,“想去一个地方,最好就在这哪也不去,就望着那里,想象那里的美好,只有这样,你才能处理好这里的事儿”,这也是胡波自己心中的答案。但胡波还是给了韦布和黄玲一个机会,也给了老人和孙女一个机会,用暴力(斗争)开路换取的机会,去看一看,会不会不一样。 电影大量的镜头都在强调着角色的内心世界。观影者不断贴近角色,想要对话的心情甚至透过屏幕满溢出来,但永远也无法实现,理解永远不会到来,至少过去不曾,此刻不能。 胡波为了去北影,一度辍学,两次复读。付出了一切,然后失去了一切。 不知道刻意为之,还是胡波受自己写作影响太大的原因,多处台词非常书面气,有很强的不协调感,演员很不错,需要的感觉都呈现出来了。 这部电影如果要成为神作尚有距离,但绝对是少有的电影,这种设计是国内电影不具备的,是现在全球电影都高度商业化大环境下难得一见的佳作,理念和叙事技巧上甩国内一些喜欢故作高深和“宏大叙事”的大导演几条街。可惜作为遗作而获奖让人难免有些绝望。 如果胡波也能给自己一个机会,再多出去看一看,再多读些书… >>阅读更多



用户:冬哥的迷弟

    清朝近代屈辱如果归结为传统王朝之末路,其实没有太多可以苛责的地方,但清统治下的剃发易服和文字狱实为至恶,古人批评了千年的暴秦,以焚书坑儒为大过,而清仅为明史一事便株连甚广,修四库全书以以修书为名行收缴毁删之实,亘古难见。剃发易服一事也难怪洪承畴吴三桂等难留好名,非其不忠于前朝,而以嗜血称能,使黎民“披发左衽”,作为家奴,维流毒耳。读《念楼学短》之“文字狱”一篇有感 >>阅读更多



用户:冬哥的迷弟

    记对之前网上流传个别高校说对于单科满分考生破格录取的观点 先说结论,不可取。 有些人觉得能够单科满分的人很少,很厉害,所以合理。但是事实是如果专门接受训练,两年时间我相信就很有一部分人能够做到了。总分制本身就是考量多维度综合能力,如果想要选拔专门人才,我知道一些高校有自主招生考试,懂得都懂,只会破坏教育的平等性。今年你招,明年你招不招,招就会有人搞专门训练,有人搞专训,考试要不要加难度,各个省试题难度要不要保持一致?最后很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不招的话对后面的考生公不公平,那如果有时招有时不招,这里面可操作性强不强显而易见。 一个制度要应时代变化做调整,高校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力但还是谨慎使用比较好,其实高校的这种权力我个人感觉是还没有关进合适的笼子里,它本质是从教育局下放下来的,教育部考试作为政府部门得到的监督明显是要强过高校的,而这种同质性的考生被录取权益,下放给了高校却没有同等的监督强度,有一点怪怪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