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微光的微

    加了个小班,回家,喝啤酒,看《无尽的尽头》。 第六集,民政在检察院帮助下起诉剥夺父母监护权,全国首例。当然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且真实的事件总是比电视剧情更炸裂。 想起以前做心理公益活动时经历过的类似案例,那俩娃没有电视剧里幸运,因为父母带来的先天后天创伤,估计得在福利院呆一辈子了。 但我还是为那两个孩子感到温暖,而且认为为他们争取权益的体制内的人们即使有某种对功绩的考虑,更多还是发自内心的朴素正义和温情。 我自己对此的认同并不是基于某种道德标准,更不想拔高到“人之为人……”的探讨。 也许只是基于同理心,甚至只是情绪?what ever 以前听某位信奉社达的up主发表观点,认为社会扶助没有实际意义,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们也许内心是孱弱的,所以需要这些温情的东西来回避某些残酷的本质,不能以更纯粹和洞察的态度面对人生。 我觉得他也有道理,毕竟丛林法则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法则,而我也常感到自己的混沌和软弱。 不过,我还是愿意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理性么,有个基本的程度在,能保证生存和安全就够了。 既然没有那么多恐惧,活得那么清醒精明干什么 >>阅读更多



用户:微光的微

    送别一个一起工作了半年的来访者,中年妈妈。 她也曾经对孩子严厉、打骂,渐渐从孩子的疼痛中觉察、自责,并想要改变。 这算是很典型的一种案例,妈妈会在咨询中看到自己作为孩子经历过的创痛和无助,而且当初她们所感受到的冷漠、否定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妈妈。 如果继续探索,会不出意外地发现那些与孩子情感隔离的上一代妈妈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工作,本身又有自己痛苦的童年。家庭对于这些女性,是依赖也是泥潭,她们疲惫不堪,没有多少温情再给孩子,尤其是传统男女尊卑语境下的女儿。 感受到母亲的脆弱和封闭,女儿本能地投向了父亲。虽然父亲也严厉、疏离,但作为大家长角色,他显得比母亲地位高、有力量。得不到足够温情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慕强——崇拜父权。 父母带来的感受,让这类女性容易一边自我贬低,一边努力寻求男性给予类似父亲的爱与认同。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贬抑模式,令她们在跟爱人、孩子和自己的相处中,特别别扭、痛苦。 所以,去面对,自己把自己从泥潭里往外拽,真是特别有勇气,也是已经到了不得已的地步。 第一次咨询的时候,她对我说,是为了女儿来的,因为害怕自己重复妈妈当年的态度。 咨询到中段的时候她可以带着愤怒很坚定地对我说,觉得自己是比上一代更好的父母。 今天做咨询总结时,她没有再提女儿,一直在说感受到的自我变化和力量,眼里有愉悦的光。 她已经改变,她托举的下一代女性,自然不同。 致敬每一个带着脚镣往前跑的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