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Let's play

    你能否想象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杰出的画家,又是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他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代表,他就是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4.15-1519.5.2),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绘画。众所周知,他的#蒙娜丽莎 至今还是法国卢浮宫里的镇国之宝。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构图呈金字塔形,更显端庄、稳重。她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他首创的明暗法和“薄雾法”处理画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5世纪之前,画家采用呆板的轮廓线勾画形体的方法,而蒙娜丽莎的眼角、鼻下、嘴角和双手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明暗,形体显得结实而有立体感。头和双手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解剖结构准确,刻画细致入微。 《蒙娜丽莎》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歌颂和赞美,集中体现了盛期文艺复兴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成为了一幅名扬天下的艺术杰作。 (图:《蒙娜丽莎》,1503-1506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程女神:有粉丝问我,学艺术也学了很多年了,怎么就感觉上不去…我仔细了解了一下,发现大多数人有个误区:就是把艺术当成了“技术”。 比如弹钢琴、弹古筝,什么是谈的“好”?不是手速快、音符准就叫“好”,而是要首先理解乐曲的内涵,比如贝多芬的英雄情结、肖邦的浪漫与爱国情怀、李斯特的灵魂狂热…;绘画也是,不是画的“像”就是画的好,一幅画必须要有表达的思想内涵。 举个例子,《蒙娜丽莎》为什么“好”?这里单说内涵:第一达·芬奇是最早一批将解剖学知识运用到人体绘画里的,对美术理论、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第二是当时人们大多都画神、画天使、画圣母…而达·芬奇是最早一批公开出来接普通人肖像画的,将艺术由“神性”向“人文”方向发展…如果忽略思想内涵,单纯的模仿达·芬奇所谓的“画功”,那一定会遇到天花板。 >>阅读更多



用户:Let's play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11.14-1926.12.5),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撑阳伞的女人》是莫奈187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描绘了画家的妻子卡米尔•莫奈和他们的儿子漫步在夏日微风中的情景,是一副绘法轻柔自然、色彩调配鲜艳的佳作。画中莫奈夫人的面纱和白裙被风轻轻扬起,阳光下草地的绿色映在阳伞上。画面的视角似乎是从下往上看的,因此蔚蓝的天空和蓬松的白云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他们七岁的儿子站在远处,由于地形的原因,我们只能看到他腰部以上的部分,这也使得画面的景深增大了。 (图为《撑阳伞的女人》,81cm ×100cm,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阅读更多



用户:Let's play

    莫奈花园位于法国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维尼小镇上。1883年4月底,奥斯卡-克劳德·莫奈乘火车经过小镇的时候,被那里的宁静氛围所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并在此买下一块土地建造属于自己的花园。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新建了一个池塘并种上了喜爱的睡莲和柳树等植物。 其实,晚年的莫奈并不如他的睡莲池那样宁静安详,好友们、妻子和长子的相继去世令他饱受打击,也令他原有的眼疾加剧,发展成为白内障。患白内障的莫奈,就像耳聋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请人修建了天花板透光的巨大画室,进行《睡莲》组画的创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白内障手术成功的莫奈用色更加自由和率性,甚至用上了黑色和混浊的中性色;构图也更为涣散,常常只剩下线条感。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视力问题影响了他的晚期画风,但莫奈坚持自己没有脱离他遵循的现实原则:“我只是观察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笔记录下来。”不管结论如何,当花园里的一切归于寂静,只有睡莲缓缓地吐纳,或许这就是莫奈晚年的写照。 视频来源于纪录片《世界美术馆纪行》,本片介绍了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馆的一流的艺术收藏。 >>阅读更多



用户:Let's play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6.13-1939.1.28),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爱尔兰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其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 《切勿把心全交出》是叶芝的一首爱情诗,诗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悲观的感情色彩。不同于一般的从正面描写爱情甜蜜美好的作品,估计人们追求美好感情,此诗恰恰相反,题目“切勿把心全交出”,就点出了这首爱情诗反爱情的主题。联系诗人自身屡次遭拒的失败情感经历,似乎也不难理解其诗中对于爱情的悲观态度了。 全诗共十四行,每两行分别押韵,格式整齐,韵律优美。整首诗像一条缓缓流过的小溪,寂静优雅,诗人坐在旁边,叙述着自己对爱情的种种“抱怨”。不过诗中表面的悲观情绪下,还是隐隐保留着一份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阅读更多



用户:Let's play

    每天一次鉴赏世界名作,提升灵魂。 #世界名画 #莫奈 #印象派画作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11.14-1926.12.05),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和创始人之一。 《日出•印象》是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描绘了晨雾笼罩中阿佛尔港口的日出,用光的变幻与运动展现了迷人景色。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这一印象收入画布上,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震撼了画坛。《印象日出》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该幅作品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限制,完全以视觉经验的感知为出发点,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的外观,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最具声誉的经典画作,也是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 画展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然而看惯了学院派作品的人们却无法接受这种画风。整个画展期间,不仅一张画没卖出去,还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人们在画前指指点点、污辱笑骂,甚至向画布吐唾沫。《喧哗》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还发文指责莫奈等人是对“美和真实的否定”,并借《日出·印象》这幅画的题目,称此次画展为“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他大加嘲讽说,这些东西怎么能算是艺术,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幅画!什么《日出·印象》?说它是草图都勉强,最多不过是个杂乱模糊的“印象”,拿来糊墙都不够格。 应该说大多数印象派画家的承受能力还是不错的,虽然被骂得狗血喷头,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一商量,决定跟官方“沙龙”一样,每两年举办一次画展,而且就用这位评论家送给他们的外号“印象主义”做画派名称,以示坚持到底之决心。 ( 现存放在于巴黎的马尔莫丹艺术馆)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