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古金Zogee

    父亲和儿子共99岁,父亲50岁,请问儿子多少岁?(设定一些前提,是亲生父子,符合我们国情且不违反相关规定)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挺复杂的一个题目。但我觉得很有趣,这道题目思考的不只是数学问题,回归现实大概率只有一个合理答案。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思考一下,看看和我的答案是否一致。 我的答案是他总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25岁,8岁的三胞胎。 解题思路: 1、总共99岁,父亲50岁,也就是儿子49岁。如果只有一个儿子就不符合实际情况,父亲不可能只比儿子大1岁。所以应该是所有儿子想加年龄是49岁,这去思考的话那样也会有非常多种可能。 2、根据上面情况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就是中国的各种规定了。第一,男人的最小结婚年龄是22周岁;第二,开放二胎时间是2016年1月1日:第三中国开放三胎时间是2021年8月20日。 根据上面规定再去思考这个问题。 3、抛去未婚先孕这种不算正统道德规范内的行为,50岁也就是1975年出生,按照最早22结婚(怀胎十月),一年后生孩子1998出生,到现在27岁,因为当时只能生一胎,所以需要生双胞胎或多胞胎才可能,49除非是除7,不然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7个儿子都7岁。这种7胞胎违背常规,所以只能是他生了老大最大是27岁。 4、姑且设定老大27岁,49减27岁,剩下22岁。按照二胎开放时间是2016年(算上怀孕10个月),老二最大是8岁,所以双胞胎最大是16岁,这样就属于3个男孩了,就没办法继续生了,那么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胎是3胞胎,每个孩子8岁,我就是24岁,这样老大也就是25岁满足49岁的要求。 这是答案一:老大25岁,三胞胎都是8岁。 5、第二种可能就是老二也是一个孩子,老大继续按照最大27岁思考,老二最大8岁,这是35岁,而开放三胎是2021年(算上怀孕10个月),最早2022年才能有老三,所以老三最大2周岁不到3周岁(目前2025年5月份),按照2周岁算。49-27-8=14,也就是需要7个儿子才能满足,这样需要7胞胎(不符合实际)。 所以按照这种情况算,目前只有答案一复合情况。当然还有可能是老二四胞胎,那就有可能是8岁,7岁,6岁,这样对应老大分别17岁,21岁和25岁。5岁四胞胎就无法满足了。五胞胎在日常中也非常少见就不做考虑了。 根据这个解题思考看,四胞胎其实都很难出现,不代表没有,所以我只能说答案大概率有一个也就是他有4个儿子,分别是25岁,8岁8岁8岁。 其实这个题目的答案并不重要,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相关对于结婚年龄的规定,对于开放二胎三胎的规定,还有数学计算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合理化推断。 我写这个就是用来玩的,不知道你有没有也觉得很多看着简简单单的题目却这样有趣。 >>阅读更多



用户:古金Zogee

    闲言碎语的记录一下。 听了门罗的《逃离》,实在是不了解作家所以对于她的那些口碑不做评论,就说说这个短篇小说,感觉读过的人不会太多几句说一下主体:女主南希想要逃离她丈夫,把她当做女儿般的女邻居帮助了她,她逃离的中途后悔下车给丈夫打电话接她回家,丈夫威胁了女邻居,她继续和丈夫生活。 内容描写了很多人物内心活动,那些才更精彩,过程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解读的李蕾说她很能共情南希的内心,却让我有一些困扰,对于这个作品我的感受波动并不大,被责任困住的生活确实是很多人无法逃离的原因,独立似乎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可我追求独立的状态同时也维持着家庭的稳定状态。感觉妻子并没有想要逃离的想法,甚至有些时候我还会劝她出去转转,感受着她为家庭付出的不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和感受,如果她的感受与我区别很大,那就是我的认知盲区了。独立和依赖到底是什么关系真的是挺难论证的一件事情。 昨天和朋友聊天说起来到底是否能够不依赖别人的生活,我说的不依赖别人并非脱离社会资源,而是亲密关系的不依赖,这种状态下的独立。思考来觉得是至少现在的我还无法做到,我在思索底层原因到底是什么,觉得是因为爱,很多事情我们存在的原动力就是爱,这和佛洛依德的理论似乎有一些相似,只是我说的爱可以是源于sex驱动,也可以是源于非sex驱动,这种驱动来自于内心对于孤独排斥的需求,当然不知道我这样解释是否合适,不过倒是并没有关系。 所以我在想如果想要逃离了何必思考那么多,只是做好准备去做就好,但回过头来如待宰的羔羊,那便是我这男人不太能够理解的了。 今天还听了些《红楼梦》,这个我可不敢造次,实在是对于这种神作只有敬仰和探知就好,其中各个人物性格各异,作者表达的东西足够丰富,就浅浅了解已经感叹认知匮乏了。 陷入《百年孤独》的深潭一样是只有欣赏虽然今天只看了几页,可依旧被很多奇思妙想所触动,似乎突然对于读书有了一定的感觉,那就慢慢来,多和优秀的作家们隔空间时间的对话,愉悦之感油然而生。 碎碎念就到这里,夜深了早点休息,说给我自己也说给熬夜的你。 >>阅读更多



用户:古金Zogee

    写过好多次512。 对于这个日子大家感受或许并不是很强烈。 我却每年都会感觉有所不同。 这和我隐藏很久的一件心事有关。 那年高三汶川地区发生了一场让人痛心又记忆深刻的大地震,说到地震身为唐山人会有情绪上的共情,从小我们就被各种抗灾宣传和解放军的精神所感染着,同时也每年都会有防灾演习。 我的心事也是因为这场地震落下。 当时学校组织捐款,写了不少感怀文字的我却舍不得多捐一些,只捐了10块钱。客观原因当然是有,当时每天的饭费我也就花四五块钱左右,并非食堂便宜,而是舍不得吃。每个月生活费大概350元左右在08年的时候也不算多,那时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交话费、上网、买信纸信封邮票和杂志漫画上了。想想那时真的是没有好好学习,那么紧张的学习状态下每天都会写信和收信,甚至经常有别的班的同学送信给我,因为错拿到了别的班,可现在再没有一个联系的了。 回归正题,因为舍不得多捐就被当时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女生调侃了一句,那时候好面子的我却没有打肿了充胖子,另一个家庭条件也一般的同学却捐了一个月的生活费。那时觉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能记得当时那个女生的语气,甚至我都难以记得和她说过什么别的话,而且毕业后也再没有联系过。 然后似乎每年的这个时间总要写点什么,后来做过医疗相关的工作也记得这一天是护士节。 512似乎也成了每年中让我很有记忆点的时间,512我要爱也是对于内心深处的呐喊。 说到了纪念日,五月份还真的是多!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512,结婚纪念日,儿子的生日,今年还有端午节。这么看来我们在不断的给每天寻找着不同的意义,这样让生活更丰富却也增加了不少的负担。如今更喜欢清静的我感受着妻子呼来赏月之朦胧,黄色鸢尾在花瓶中开放,儿子因为打闹而误伤了别人家孩子的承担以及香喷喷的豆角面就着大蒜的辛辣。 这就是生活嘛,那些永恒的过往和欣然的当下如点燃的鹅梨帐中香一样,飘飘然而云雾缭绕,释释然而不知所踪。抓不住的烟浩如飘渺却又溢香凝神,拿起《百年孤独》畅游于马孔多的魔幻现实世界,这便是生活的馈赠。 >>阅读更多



用户:古金Zogee

    我们都是矛盾体。 完全不矛盾的个体我还没有见过。喜欢读历史的人大多也能看到很多真相。比如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些话题敏感就不过度延伸了。宋朝时期相比战力来说还是有些羸弱的,可那时候其实是历代最富有的一个阶段,有名的宋仁宗被评价为除了做皇帝一无是处,而商纣王秦始皇其实就在文治武功来说也不算差的,不过确实也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里面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说的远了,这个话题真的是不容易讨论,除了分辨起来难度大以外还要收敛很多宏观的观点。 从回来说好面子其实就是很让人矛盾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你真好面子,大多不会让你开心,而是觉得我有宽容之心,我有容人之量,可如果有人用了污言碎语总是让我们产生攻击的欲望,如果不好面子的话其实并不会在意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很难承认自己大概率一定会做的事情。如果有人说你真丑,你真矫情,你真不孝,你真渣,你真有脾气,你真……你是什么反应呢? 有没有想过他说的并不是我,所以其实与我无关,如果是我那大方承认就好了。可你真的能接受被这样说么? 很多事都是我们在与自己的矛盾抗争。我喜欢更好的手机却觉得我的钱有些不够,会怎么办?二K和五K的手机都是你想要的,如果送你一台你会怎么选? 这个话题还是自己在分辨吧,不然写不完,也无法真实表达内心所想,就到这里。 >>阅读更多



用户:古金Zogee

    最近脑子有点迟钝,很多问题都越来越难以想明白。时常感到头部有些不适,似乎是在暗示些什么,却始终没有头绪。 春天的风拂落了初夏时节海棠“绿肥红瘦”的景象,一场雨既演绎着落英缤纷之景,又能看到落花流水的柏油马路。智能时代的来临,尚未让马路成为空路,低空经济的概念虽已吹响未来的号角,却如同碳汇一般,迟迟未能完全进入角色。当DS越来越趋于平凡时,豆包、Kimi、通义、文心、纳米、元宝等等这些功能更丰富的 AI,依然难以占据更多的应用场景,还有更领先、更遥不可及的存在。曾经被入侵的重要领域,经监测发现是 AI 在自动寻找漏洞运行。这些情况看似与我无关,却也让我看到,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看似便捷了人与人的交流,却又发现朋友间的相聚愈发稀少,关系也渐趋泛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美其名曰欣赏大好河山,古人也留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理由。但事事不可深究,旅行中的美好与走马观花的疲惫总是如影随形,既协调又不和谐。从前慢生活的美好,与假期余额不足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就如同如今高得离谱的离婚率,昨天随便一查,50%都难以阻挡。曾经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一些人的观点,认为婚姻和情感或许可以统一,但稍微运用一些统计和概率思维去想,便觉得自己有些可笑。情感的要素随便列举几条:相爱、性格兼容、生活习惯互相不冲突、实际距离和时间能够满足交往最低需求,这四项同时满足的最高可能性大约为 1/16=0.0625,而且其实并非一半的可能。比如相爱,男爱女、女爱男、都不爱以及单方面的爱慕,真正相爱的概率仅为 1/4。若这样计算,可能性大约为 0.39%。这还未算上父母、对方父母、兄弟姐妹、闺蜜等的意愿。这只是相爱的情况,尚未涉及婚姻。婚姻还包含是否门当户对、物质条件、彩礼金额以及双方父母的地域习惯、习俗等成婚前提。成婚后,相处问题也不容小觑,而这些问题还不包含孩子出生后所面临的情况,一旦有了孩子,所有问题至少翻倍。若按 0.39%的三次方计算,概率仅为 0.000006%,也就是亿分之六。我的思考虽不严谨,但足以让我明白,几乎没有毫无问题的情感和婚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从医生的视角看每个人都有病,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从情感关系师的角度看,每个家庭都有矛盾。其实,离婚率 50%远未展现出问题的严峻性。 如此思考下来,哲学便显得尤为重要。突然间,我仿佛有些理解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有些概念就凑活着用吧”。为什么要活在当下?若不接纳当下,陷入更好与更坏的比较之中,只会让自己痛苦不堪。因为任何的更好都无法达到完美,追求永无止境,而当不进行比较时,完美便会显现。当然,完美并不重要,内心的偏执与偏见才是痛苦的根源。 这种胡乱的思考并非为了阐释或辩论什么,只是在我头部不适时,为自己寻得一个突破口。这里并非辩论之地,而是记录之所。独处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理解自己都堪称奢望,更遑论被他人理解。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它究竟在讲述着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究竟是魔幻还是现实?读完后究竟能收获什么?我不得而知。但好在,我被引导着去阅读它,这便赋予了它意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