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清柠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对人物的行为产生极大的疑惑,会想质问作者为何创造出一个如此“反社会人物”出来,他的一切行为都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方式是否违背了社会本性,以下我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并不能脱离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家通过物质媒介(光,电,声,塑料等等)将脑海中的构思再现于世界上。因为艺术家的想象与现实无法完全匹配,在具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去部分内容,这是正常的,所以想象与现实有差距是合理的,当作家把大脑中三维反映在二维纸面上时,想象与文学之间天然充斥着沟壑,在写作中只能尽力去描绘大脑的细节,那么文学人物中有一定的不同属性是存在的。 任何一个社会自然人,他的身份和行为必然是多样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人,即使封闭环境下成长的人,他的容貌,身躯也会随时间改变,文学中为了最大化突出人物的特点,会对人物做艺术处理,特化他的亮点,弱化不足,以此来展示一个人物分明,与其他角色不同之处,也满足人的不同属性变化。 借用一个电影观点:人具有无数的身份,导演做的只是发现不同环境下,人的不同身份做出的不同反应。文学也如此,作家对不同人物的行为处理,也对应了社会的多样性,人物不只是单一的文学工具性,他有自己的特点。 正常社会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家可以根据主流社会观点,大众思潮来判断当下的意识形态,确立出一个符合社会观点的人物,迎合市场的内容。但这样的行为属于一种“偷懒”,完全是随波逐流的“墙头草”,没有思辨在里面,作家成了一个“数据观测者”,只是他恰巧拥有一些文笔而已,主流观点并不意味着偏见,它反映了当下大众的社会思想,在主流观点下创造不是不好,一不小心容易成为“正确的废话”,换言之只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无法产生内容,对读者提供不了精神构建,所以你会发现许多经典人物都是“反常规”人物,他们并不是不正常,只是不符合当时的价值体系,成了异类。 作家依赖的是对世界别样的看法和理解,他们搭建的是多种社会形态下具体的表征,从宏观层面细致入微的进入到不同个体,用自己生活的感触描绘出一个生动的虚幻世界。 《红楼梦》中王熙凤在作品中是受人喜欢的,为何读者对林黛玉这般反叛行为喜好呢,原因在于王熙凤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可复制性,不是独有的,加之当时的时代变化下,王成了主流观点的发言者,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林的异常与时代不符,有自己的表达,先与时代,环境的发展,不是封建体制下的一颗棋子,让人们看见了属于她自己的魅力,这便是文学中需要的突出点。 有必要说明,表达自我也分内驱和外驱,在不伤害社会和人的前提下,自我的成长才是良好行为,并且文学作品有必要去揭露社会的次要声音,也是对社会正面的反思和引导,由此引出了一些以恶为主是作品也成为经典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自然映射到社会的特点:对称结果。 文学的创作对象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世界,社会,花鸟鱼虫,自然也离不开对命运的描写,作者也身处当下的朝代中,那么表达形式受社会影响是正常的。 为何对人物的过去和回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符合现实,当读者对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了如指掌时,才会理解他的过去,当下,未来做出的选择,这也和现实生活一样,没有凭空出现的事物,只有经历过去才有未来,文学的基本准则是:基于真实的内容做出改变形成作品,人物的经历也如此,缺乏过去意味着没有未来,这对任何事物都是空洞且致命的。 此处提及一点大众喜爱的“真善美”,这是典型的儒家核心,它对应的社会道德标准高的环境,在文学中“真善美”只是一种行为表现,人是多样的,于此“丑恶坏”也是一种表现,文学本身的艺术性和求真性使得作品多样发展,包容各方面元素,不至成为“样板戏”。#文学感想 >>阅读更多



用户:清柠

    乡土的所有基础来源于土地和传承,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因土地的不可迁移性以及自然欠收的自主性,赋予了扎根于此的人群固定集中制,也可以说是他们固执的根源。 随着土地生产的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缩小,便形成了村落的概念,他们几代人都在同一片大地上生活,耕种,彼此相互熟悉,成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在这种环境下,物质冲突不在成为问题,出生这个不由自己自主意志控制的事件,很大程度上的条件只取决于父母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后天的学习并不太重要,毕竟从出生起所有的内容早已完整存在 只需要遵守规则就可以生存,于此诞生了人际关系大于物质关系的情况。 另一方面,传统受教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他们的社会形态不同于传统形式:冲突社会和同意社会,多采用社会继替模式,即一代又一代的接替社会发展 由于土地的固定,乡土对文化的发展倾向维持社会稳定,在社会环境跟不上社会发展所需要做出改变时,也只是在传统文化不变下选择形式维稳内容调整,将表里分割开来,集中于表面的制度,形成表面张力的持续,这也是实质上的“名实分离” >>阅读更多



用户:清柠

    讨论为什么说社会,市场受资本主义影响和控制,而不是以某一群人在操控相关内容呢,毕竟最终执行主体和落实主体对象都是人。 初步理解,资方即执行方制造某一内容投向社会,静等发生变化,这期间时间会持续很长时间,而落实方即人会根据获得的内容理解并自行发展,上述来看资本方出于较被动的,可是以资本为代表的那群人的创造成本不是从零开始,在制造之前他们有足够多的人性和社会发展样本来构造内容,只是缺少一定的反馈,所以本质上资本就是一个大型的计算分析机,不断的投入,发展,收集,改造的循环模式 满足该模式的称之为资本主义,它是一种泛指而不是特指,以定义某一类人群,私以为最终的落实对象还是人,那么资本主义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群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案例分析出于某些原因没有写出,有兴趣的可以讨论)#今日份哲学思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