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李所然

    青山应犹在,无处不风景。 —— 17 th 📸。#爬山 #周末 >>阅读更多



用户:李所然

    时维孟夏,序属青年。幸会月湖之畔,雅集毛府琼筵。贺俊贤大师运湘厨绝艺,鼎鼐间翻涌三湘烟雨;李根生先生奉毛府佳酿,觥筹里沉淀韶峰春晖。湖南酒协郑兄盛意拳拳,诸君高谊殷殷。 一席湖山入馔,八珍皆染江南气韵; 半窗星月佐酒,千樽尽化楚地风流。 席间谈笑皆鸿儒,座上往来尽豪英。忆昔五四炬火,照见青春肝胆;看今朝新火试茶,犹存赤子襟怀。杯盏交错间,尝见湘魂烈烈;竹箸起落处,自显楚韵铮铮。 临风把盏,忽觉岳麓书声犹在耳; 对月吟诗,恍闻洞庭渔歌正穿云。 此番雅集,非独口腹之飨,实为精神之宴。愿以杯中琥珀,敬这湖山无恙;且凭席上珍馐,飨我华夏永昌。青春作伴,何惧岁月倥偬?知己在侧,但惜此刻清欢。 ——记甲辰年五四雅集于西湖楼 📸#美食 #湘菜 >>阅读更多



用户:李所然

    前方拥堵,但仍是最优路线。 — — 3 rd 📸 #手机随拍 #行程轨迹 >>阅读更多



用户:李所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用手机偶尔记录着,香火明灭间故乡的温度。跋涉的风尘被老屋檐角的雨滴洗净,孩童追逐的光斑是族谱上新长出的枝桠,跪拜时飘散的烟缕,牵着血脉里无声的絮语,向远方群山叩响轮回的圆。 愿一切顺遂。 #故乡的十二种温度 #岁时记 #烟火长明 #世界赠与我的 #手机拍摄 >>阅读更多



用户:李所然

    分享一篇本人原创散文————《钢笔》 ✒️ 暮春的雨滴在窗棂上蜿蜒时,我总要把那支永生牌钢笔从青瓷笔山取下。墨绿色的笔杆泛着幽光,像极了新兵连岗亭旁的老松树皮。螺旋吸墨器的橡胶管早已硬化,可每当指尖触到笔帽上那道浅痕——那是京郊冬训时被暖气片磕出的印记——耳畔便会响起西山脚下军营里沙沙的书写声,混着白杨树梢掠过的鸽哨。 十八岁冬日的新兵连,檀香与墨香在鼻尖织网。我攥着入伍前母亲给的零钱,隔着玻璃柜与那支刻着竹节纹的钢笔对视。店员取笔时,暗红丝绒衬布掠过柜面,恍若新兵授衔时八一军旗飘动的褶痕。当笔尖在试笔纸上洇出第一朵墨花,我仿佛听见母亲的叮咛声突然穿透半个北京城,在耳膜上轻轻叩响。 新兵下连后的夜岗总伴着钢笔与雾霾的博弈。零下十几度的京郊冬夜,PM2.5在探照灯下织成灰纱,稿纸上的"新春快乐"洇成青灰色的雾凇。有次查岗的指导员驻足良久,忽然解下自己的羊皮手套裹住钢笔:"文字也是武器,得经得起西伯利亚寒流。"他肩章上的霜花映着月光,让我想起母亲在绿罩台灯下给我缝补校服的侧影。 下连分到大慧寺的那天,老连长把泛黄的采访本拍在我面前。本子里夹着片香山红叶,钢笔写的批注已然褪色:"某部仪仗队新式礼宾枪操作规范"。跟着老班长去炊事班采访,铜勺与景泰蓝炖盅的撞击声里,钢笔尖戳破了三张稿纸。炊事班长老王笑着往我兜里塞了块茯苓夹饼:"笔杆子要和炒勺一样,得沾着玉泉山的水汽。"后来那篇《长安街上的炊烟》见报时,油墨香混着豆汁儿的酸涩,在筒子楼宿舍萦绕了整夜。 最惊心动魄的采访在石景山的演习场。沙尘暴突袭那日,我跟着运输连抢救物资。钢笔在迷彩服口袋颠簸,隔着布料在肋间刻下细密的纹路。当战士小赵从狂沙中刨出被掩埋的通讯设备时,我蹲在勇士吉普阴影里记录,稿纸上的字迹被雾霾颗粒晕染。那晚在野战帐篷,借着微弱的头灯光,看见钢笔夹缝里嵌着的银杏叶碎片,边缘还带着八大处佛牙舍利塔的金粉。 五年间,这支笔在《解放军报》《战友报》的边栏爬行过一百六十二次。它记过卢沟桥石狮鬃毛间的朝露,记过十三陵水库畔士兵对着家书抹泪的侧脸,记过退伍季天安门哨兵亲吻帽徽时颤抖的嘴唇。有次在军事博物馆整理资料,发现1984年大阅兵通讯的字迹竟与我的笔锋神似。老馆长指着玻璃柜里排成列的"英雄""金星"说:"笔杆子也是接力棒,咱们卫戍区的墨香,都在这筒子楼的砖缝里腌着呢。" 转业前夜整理行囊,钢笔突然卡了墨。拆开发现笔舌缝隙缠着根极细的蚕丝——许是某次采访退休老兵时,他演示传统缫丝工艺飘落的纪念。晨光中,我用大碗茶在信笺上写告别词,茶水渍在"再见"二字上洇出年轮状的痕迹。忽然懂得母亲书信时说的"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莫让得失心,遮蔽你眼前风景",原来这钢笔的墨囊里,也早存好了丈量青春的尺度:数载春秋不是终点,而是永不干涸的护城河。 如今这支永生牌钢笔静静伏在案头,与泛黄的采访本、打着旋儿的网线共享同一缕斜阳。有时深夜赶稿,拧开笔帽的咔嗒声会惊动记忆:八大处的松涛从指缝簌簌而落,什刹海的冰棱在稿纸上折射虹光,新兵连的月光在钢笔尖凝成景泰蓝的釉彩。前日翻开剪贴本,当年那些剪报,泛黄的新闻纸边缘,钢笔写的批注依然清晰:"一碗豆汁儿熬出的家国。" 有一天母亲回家时,她突然指着钢笔笑说:"这绿倒是像极了陶然亭的芦苇。"怔忡间,芦花的飞絮与墨香在记忆中重叠。终于明白,那些被笔尖封印的晨昏,那些藏在线脚里的牵挂,那些沁入茯苓饼的乡愁,原是同一种月色的不同棱面——母亲缝进衣褶的余量,姥姥扎在绢人上的彩绳,钢笔写在退伍证背后的编号,都是岁月预留的归途。 许多次,我梦见窗外的海棠又落了一瓣在案头前,墨色涟漪中浮现出五载戎装的倒影。钢笔在采访本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永定门箭楼永远挺拔的脊梁。或许每个用旧物盛放记忆的人,都是时光的守门人:母亲的缝纫机收藏大栅栏的蝉鸣,姥姥的绢人封存厂甸庙会的糖画,而这支钢笔的铱金笔尖,正将橄榄绿的青春,一笔一画刻进中轴线的晨昏线。 #钢笔彩墨 #一只笔的述说 #以字纪实 #笔下流转的时光 #散文 #文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