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魔笛♡ᶜᵇᵗ

    从2021年端午节集中建[情绪疏导房]到现在已305天后,自问自答自省: 1、是什么让我有对心理咨询方向有巨大、持久的热情:应是自己过往经历与社会需求,及部分需求被满足后的正向反馈又满足自己。 2、建下图群立意是分享传播自认为有价值、氛围好的语音心理房〖分享的语音房是否合适自身需听后判断〗或提供聚集地,细化如下: [蓝色心心]情绪疏导房:是对想听故事、有实际需求的人群提供聚集地; [蓝色心心]正念练习房:是对正念、冥想好奇,有控制情绪,提升专注的人群提供分享感受的聚集地; [蓝色心心]心理咨询师(群内不咨询):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分析讨论典型案例,分享书籍、或分享咨询师日常的聚集地; [蓝色心心]情绪化进食/暴食互助群:是给有相关影响的人提供分享感受、应对方法的聚集地; [蓝色心心]睡眠障碍互助减压群:是给有相关影响的人提供分享感受、应对方法的聚集地; 最后感谢soul提供开放性的平台,我能坚持多久?内心希望能坚守到与这平台同步。 梦是美好的,万一实现了呢? [橙色心心]最后感谢所有的信任与支持。#情绪 #心理学 #心理咨询 #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患者交流所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人间值得——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书的简介〗 在这本意义非凡且鼓舞人心的书中,玛莎讲述了她的生命之旅:如何从一个饱受失控情绪困扰的女孩,一步步成长蜕变为一位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从而开创了辩证行为疗法,在心理学这一之前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大放异彩。 人间值得: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作者:(美) 玛莎·M.莱恩汉 (Marsha M. Linehan) 译者:邓竹箐 / (美) 薛燕峰 / (美) 邬海皓 〖初读的喜悦感受〗 接触到是湘飞心理一次DBT培训推荐视频,书的译者邓竹箐博士也参与了。因该疗法原主要工作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虽曾听说,我迟迟没看。当后来了解到其与正念关系紧,让我有了兴趣。现在我已练习正念一年多,似乎更合适。 书中9-10页写到: “DBT有两个独到之处。第一,它是接纳与改变之间的动态平衡,接纳自己和自己在生活中的处境,并且拥抱朝向更好生活的改变。(这正是我最终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在接纳与改变之间寻求平衡之道,是一曲二者之间的动感之舞:不断来来回回,挪动舞步…… DBT的第二个独到之处是,它首次将“正念”作为治疗技术纳入心理治疗……” 结合作者对自己创建该疗法的动机的自身经历感受上的描述,加上上文的“两个独到之处”,似乎让我有一种兴奋感,感觉这书与很匹配或是感觉自己会在书中抓到什么。 〖缘起〗 2023年9月我的瞬间【DBT描述情绪的方法—愤怒】 记录@世事漫随流水「情绪调节技巧&心理咨询的知识」群聊派对,授DBT(辩证行为疗法)框架下调节情绪等知识,那是初识DBT的一部分,也或是种下的因❤️ #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 #冥想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房树人测验】 〖来源〗 房树人测验,又称屋树人测验,简称HTP。它开始于约翰·巴克的“画树测验”。巴克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1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能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罗伯特·伯恩斯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面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情况下会结合使用[来源百度科普中国]。 〖我与房树人〗 初接触房树人是在线下机构老师课中一环节(我画的是图1;图2是网图),但我一直觉得这技术有点“玄学”,近听由医院组织的线上心理课之绘画心理学后,调整了些感观,课中讲绘画心理学只是心理工作中一个小的投射工具,用以沟通了解来访当下可能的状态与想法。如带着这种观点来工作,我感觉能接受,也应会有一定的趣味性。 你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画一张房树人图私我以展开聊聊嘛?[比心] 如愿意:请在一张横着的A4纸上画一幅画,包括房子、树和人,其中人不能画火柴人,其他可以随意添加。 (10分钟) #心理咨询师 #房树人 #心理治疗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心理咨询工作的学与思】 因一事件,我加了一个精神分析自我分析成长群,虽不太认同公开“自我分析”(一种结合当下情绪——某类型“内在人”,觉察过往似经历形成“内在人”的可能的公开文字表达)。但群内气氛挺好,互动多,有些表达让人感动,有些表达让人感觉智慧,下段就是其中之一: “潜意识,如同汽车行驶过后在地面上留下的车辙。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走过的路不同,所形成的车辙自然不同。无数的车辙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副复杂奇妙、独一无二的地图,其中那些因为反复碾压、痕迹深刻的车辙,最终形成了个体鲜明的人格特征。” 为什么喜欢?感觉文字中似没评判,有对人形成人格特征的复杂性、奇妙性和独特性的感觉,比喻也很精巧形象。 近随着学习,画了一个心理咨询咨访关联的图,似原复杂不确定的朦胧感又清晰一些,也希望在实际工作经验中验证再调整。 #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 #潜意识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竹笼里的鱼】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 梦到我是一条鱼 似乎食物已不多 担扰孤独习得性的在竹笼中 突然两个叉子从不同的方向 似刺到我的鳞片 我惊恐的扭动,想大声呼喊 可嘴中冒出的只是泡泡 冲撞碰出的鲜血 在水中渐渐消散 水慢慢清澈,心渐渐平复 透过竹笼的间隙 看到一片汪洋的湖面 和两个巨大的身影 我凝视这对身影时 其中一个望向了我 猛然我的灵魂摄入他的身体 用心的眼睛看到 湖边浅滩散落的竹笼 我不自觉举起手中的叉 心中想着湖中或许有 竹笼中的你想要的她 #梦 #诗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从我了解的心理学视角看佛学怎么度一切苦厄】 随着线上线下正念冥想练习学习深入中有困惑,因缘巧合朋友推荐我听弘一解心经,听了很多遍,加上耳濡目染,我相信佛学语境下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为什么它能如心理咨询一样,可以缓解人内在冲突痛苦呢?它工作的方式是怎样的?心中升起了不少疑问。正好有皈依/喜欢佛学朋友讲授,随听与看,心中形成了自己如下的的理解: 1、逻辑底层假设: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从狭义而言,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称为因(内因),而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外在原因,则称为缘(外缘)。「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我觉得缘起性空是佛世界观构建的基础,万物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佛学本身也是如此。 2、建构的世界观:由因缘建构的佛学世界逐步完善形成了宏大的世界观。空间上三世(前世今生来世)三界(地人天)十法界(六凡四圣)的构建是极精妙的直线引导:①地狱的描述与哪些具体行为会使然加之当下之苦让人产生惧心,以让人有接触的想法。②天界极乐(净土)之描述让人心升向往(价值驱动)。 3、可思辨的认知观:我觉得佛学精妙之处另在于辩证,通过对识的认识(八识),闻思修行,在听读中思,在戒律中修,在生活中行,并循环逐级验证。四谛之苦集灭道,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为出世因果。什么是苦:苦苦(感官上的受苦)、乐苦(乐的感觉很快就会过去之苦)、行苦(迁流变化无常之苦),总有一款适合凡夫自己,这大概就是无漏。「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4、深化认知及应对①:苦怎么来的呢?由眼耳鼻舌身意之感形成对外境之心识不在正道,或偏空或偏执。三毒(贪嗔痴)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那怎么应对呢?以不净观、布施行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忍辱行对治瞋恚。以因缘观、智慧行对治愚痴。以无常观、持戒行对治惛眠。以数息观、禅定行对治掉悔。以坚信三宝(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对治疑惑。 5、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6、什么是正道呢? 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则,包括正见(知识和见解)、正思维(思考方式,即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正语(纯正清净的语言)、正业(行为方式)、正命(谋生方式)、正精进(努力方式)、正念(念头和注意力)、正定(禅定状态)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支持,构成了佛教修行的完整体系。 7、深化认知及应对②:因以上可能比较抽象复杂,三无漏学戒定慧似主在于行并由难到易。比如五戒( 远离杀生、 远离不与取(偷盗)、 远离欲邪行(邪淫)、 远离虚妄语、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八戒。定(禅定:一离生喜乐二定生喜乐三离喜妙乐四舍念清净,需戒心动后修定)。慧: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 8、无常与无:无常指事物变化不定。这种观点有利于消减不确定性。如八万肆仟烦恼、捌万肆仟法门等,也是对人的复杂性与修行的可能性无限的观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地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地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本性。 从心经起接触佛学已有大半年,心理咨询也在学习。近一堂心理咨询课老师认为沙盘、催眠等心理咨询技术或理论,会随着心理咨询的学习与心理咨询练习会形成一套工作思维,而这个思维也“如是观”。 #佛说 #心理咨询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正念冥想练习之我见】 我正念冥想有三百来天,先跟随线上李冉在冥想,后参加线下练习,最后自己依据需要一直在练习。我练习的方式由原来坐椅子到现在盘坐,由有音频带领到现在无声冥想。练习过程中遇到不少困惑,现在亦是如此。故试图从f学中找寻方法,从心理学中找寻原理,现依据了解总结如下: 1、我认为正念的练习主要是注意力的练习,有趣的是图1中四种不同性格类型对应注意力主要在过去、在未来、过于聚焦、过于分散。因为需训练注意力:1拉回到当下;2将注意锚定在某点或分散,它是一个效果后置的训练,初学者难以坚持。 2、因我是坐着练习,暂不扩展正念的行住吃卧等。坐练也分很多类型,大的来讲是聚焦式冥想(观呼吸、身体扫描等)、开放式冥想(眼耳鼻舌身意开放感受),这两种主要类型也是注意力分配不同而区分。在f的冥想中有观意象的方式,比如观尸、f像、脉轮等,观意象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有一定的风险,f家是有信仰并有师傅带领。我认为如内心有稳定的认知建构,并能将练习的感受返回受用于生活,问题是不大的。 3、随着我冥想练习的时长累加,越来越发现共同练习冥想越难。主要原因在于如图1所述,性格特质不同可能练习方法不同,不同人随着练习时长阶段不同,可能方法时长不同。 4、随着对心智化、接纳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较新的心理咨询理论的了解,感觉正念之于心理咨询关系越来越紧密,适应范围也很广。我希望自己能在正念这条路上走得更长一点更深一点,怎么才能做到呢?目前有两个方向:了解心理学/神经科学正念最新的研究与统计(比如刘兴华教授等的文献),了解本土儒释道(主要是释)冥想的方法与原理。 随着学习,我在这条路上认识了不少同修前辈,虽然理念、方法或不同,我深信本源于东方的智慧,会随着我众的不断精进而越发扬光大。 感恩遇见、感谢有你,如对正念冥想有兴趣欢迎共学交流。 #正念 #冥想 #注意力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我可能的内在僵化模式—自我觉察】 前日在树苗房间树苗流水颠倒与我的对话,让我觉得我可能在某情境下有某些僵化模式,而这些僵化可能引起我soul上某些人际关系的部分适应不良。有趣的是在提醒前我自己没有发现,此时此刻我也觉得不够清晰。但我可试以人为镜,做些可能的自我觉察,以了解自己可能的僵化模式: 1、现象:被S多次拉黑并提出10种应对我的策略;与SH常有言语冲突;被L警告后踢出群;被R等一直拉黑到现在。当然这只是一个局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呢?我自己除了被认同的人拒绝感觉茫然与挫败外,并不清晰发生了什么。我觉得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而这只是我可能的僵化模式的某一些类型。 2、他人的观察:D对于我的某一类模式,觉得我对“批评”应对可能比较僵化(可能感觉我因批评而解释/反驳) ;Sh觉得我可能对悲伤不耐受,可能忽略、转移;L觉得我可能不易感受到被批评,难以将不满直接表达或隐晦表达(转化为担忧或其它)。还有人觉得我有多面、有自恋或自卑等… 3、行为倾向集合/模式集合:以上于我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呢?我看了自己原图式真我探索测试结果后,有了一些思考。人在基因、社会家庭环境、重要看护者互动模式中形成与外界互动的行为倾向集合。这些行为倾向集合/模式集合有些是自身适应不良、有些是外界适应不良(典型如抑郁型VS自恋型)、有些是双方都不适应。我觉得行为倾向集合/模式集合所呈现的外在状态与人格类型关系紧,也与F理论下第七识—我执有强相关性。 4、自我觉察:近我因正念需要,看的F理论中第六识意分粗细,今天在爱丽的房间:我觉得人的感受分类型与强弱与其相似;爱丽认为感受的强弱不等同于心动的幅度;泥土的众生解粗细有些像念与深度思考的差异。我认为自我觉察需有意识的练习(方法多种:如交流、阅读音影、复盘反思、行走、正念、心理咨询等)。除了正念与心理咨询,我觉得其他方法由于原有的行为倾向集合/内在模式集合/人格/我执可能加固原有的思维。 5、不易觉察的模式面临可能的适应不良:在讨论我对话惯用支持/赞扬方式时,L提醒“按冲突理论,我们会发现对于来访来说,很多时候都有两个想法在角力,我们的夸奖和称赞很多时候会是对其中一个想法的支持。有趣的是,这种支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对另一个想法的否定和指责。然后另一个想法其实也是来访,于是就会出现来访者的反击。”我认同这个观点及该方式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认为支持/夸赞需注意指向对象与对话场的需要。那为什么我惯用支持/赞扬方式呢? #自我觉察 #行为模式 #我执 #心理咨询 #冥想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觉察—应激源—内在模式—系统/语境—意义】 早几天生活中我面临的一个选择(应激源)和我近在soul的人际关系状态与应对模式,结合冥想了解的无上瑜伽与焦点、叙事了解的后现代的思潮,加上昨天在树苗房间对话,有了些思考: [自我觉察] 如果将自我觉察定义为:思考自己的思考,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即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我认为觉察是人天然的“技能”(动物没有觉察可能因无系统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深度的自我觉察不是容易的事情,它可能面临许多阻力:不知道概念、不知道方法与收益、可能僵化内在模式惯性忽视、可能某自我身份认同感部分瓦解、情绪中注意力收窄等。 [应激源] 应激源又称应激因素、紧张性刺激物,指任何能产生应激反应的“有害”刺激。向人提出适应和应付的要求并进而造成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如何从广度上对应激源归类呢?我觉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个不错的参照: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安全需要(人身家庭安全健康保障道德保障职位保障)、爱和归属感(友情爱情性亲密)、尊重(尊重信心成就)和自我实现(接受现实能力自觉性道德创造力)(我认为动物性需要会随现代社会需要而变形—比如安全需要)。 [内在模式] 不同的理论(系统/语境)对人的内在模式命名定义不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儿童自我、父母自我、精神分析的防御、CBT的信念、依恋理论的内部工作模式、图式治疗的(不良)图式等。人们受社会环境、基因及早年重要看护者互动模式等影响习得的内在模式在过往的生活中有一定适应性。随着成长环境及人际的变化,过往内在模式或有不适应性且不易觉察。 [系统/语境] 语言让早期人类的经验文化得以传承,及其增强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我理解的后现代哲学认为,因语言的局限性,可能也局限了人对世界的认知与关系。不同语言种类词的指代难以等同;不同的哲学理论、社会理论、心理咨询理论,语境不同同一词可能指向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语言同一词的指向可能不同;同一民族不同年龄、学习背景、成长环境,同一词语或指向不同。这么看来似乎误解才是常态,好在人可以通过表情体态共情。人在各自独特的社会环境、自成长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系统/语境/人格怎么适应/调整适应性呢? [意义]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随着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及物质飞速的发展,人似乎容易陷入某种无意义感/空心病/偏空中。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太多不同的语境/系统下的信息摄入冲击了自我身份认同感,同一语境中的他人成就范例可能造成自我的挫败感,解构后的意识形态可能造成一部分人的虚无感等。结合自身的系统寻求意义感似乎是适应当下的一个普遍需要。 在追求自身意义的过程中,遇到应激源时怎么办呢?可能需要觉察、调整应对模式。而自我觉察又是一种由认知到感受交互关联的技能,希望下个瞬间能归纳自己的习得。 #后现代 #自我觉察 #语言 >>阅读更多



用户:魔笛♡ᶜᵇᵗ

    【后现代哲学与选择与责任】 近我遇到一个“选择”,有意思的是我遇到选择后的反应,做选择中内心的状态,选择后内在状态。当下是选择后自发性/主动性/被迫做“觉察”,感觉头发紧,肠胃不舒,念头一直在,我觉得这些念头可能会伴我一段时间。这一系统的反应与我近在了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及短焦疗法等关联起来,我有以下想法: 1、不同的系统有其不同的规律性(道),做选择与其所在系统的道法(势)关系紧。 2、一个人内化的应对外界的姿态常不自知,在面临一些选择时(外界应激源),可能会激活过往模式——如不自知可能会陷入某适应不良的循环内。 3、当面临选择,一个人对道(势)认知不同,选择不同。当下的选择可能有其内在需要,觉察自身状态与可能性,在“新”的情境中,发掘资源与例外并行动。 4、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应时代而产生,我感觉它给心理咨询理论也带来了新的视角,运应而生出了短焦、叙事、ACT等理论。 5、有意思的发生了,然过于沉浸后现代“视角”可能又会带来无意义与虚无感。“过于沉浸”后现代视角我感觉也是后现代哲学的所提防的。那怎么建构呢?我的观点首先以自我感知为出发点,尝试多元的视角。我觉得“元”即某大的或小的系统或语境——社会的、经济的、政的、民族的、家庭的、个体的等。 6、在不同的系统与语境中,选择可能难评估对与错,这也利于接纳与涵容自我与这个世界。 7、而自我的身体认同呢?我认为当代信息社会是普通人面 临的巨大挑战,因易对外物无止境的偏执追求也易陷入虚无与无意中(我执偏空)。身份认同在哪呢?在某个系统或语境中,如需要,在了解自身的感受与可能的需要下,试了解这个系统或语境中的道与法,这也是选择。 8、我觉得为自己的存在之所思所行也是一种责任。 #后现代 #选择 #责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