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篇《拆掉思维里的墙》:真正给你安全感的,不是拥有多少,更不是自我封闭,而是拥有可以随时“重建”自己的能力
《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国】 古典 著
叔本华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古典的观点,
更是切中我们每个人最深的隐痛:
对“安全感”的无尽追寻与幻灭。
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明白:
真正能让你在人生的风浪中安然无恙的,
不是你银行账户的长度,
不是你名片上的头衔,
更不是别人项目的目光。
而是你内心深处那份坚不可摧的信念与能力:
即使失去一切,即使跌落谷底,
你依然拥有随时“重建”一切的力量。
01 看清虚假的安全感
海伦·凯勒说:
“逃避危险最后并不会比冒险犯难安全,怯懦者失败的机会和胆大的人一样多。”
我们时常被社会、家庭乃至自己,构建的关于“安全”的幻象所囚禁。
以为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买房买车,
人生便可以“一劳永逸”。
这其实是一堵名为“稳定崇拜”的墙,
让我们对“铁饭碗”趋之若鹜,
对“体制内”充满向往,
对一切可能带来“风险”的变化充满了恐惧。
然而,现实是什么?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柯达曾经打造了胶卷业的帝国,
诺基亚也曾是手机行业的霸主,
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稳定”,
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而那些死守着“稳定”的人:
害怕跳槽,哪怕工作早已味同嚼蜡;
恐惧创业,哪怕自己充满了奇思妙想;
拒绝学习,哪怕身处的行业已发出了警报。
他们试图抓住的,并不是安全感,
而是对“失去”的深深恐惧。
所以,当变化真的来临时,
他们往往是最先崩溃的那一批。
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常常陷入:
对拥有的舒适区过度依赖,觉得“命该如此”?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想着“别瞎折腾”?
将安全寄托于外部环境的,坚信“与我无关”?
但,安全感不是外界赐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向外寻求永恒的稳定,
注定如“镜花水月”。
真正的安全感,
是那些看清自己的恐惧和假设,
勇敢承认世界本就充满不确定性,
并将集中精力去提升“反脆弱”能力的人。
或许,正如那句网络流行语所说: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这也许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但不应该成为人生唯一的选择。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
“那些为了得到一时的安全而放弃永久自由的人,既不能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02 把想法变成现实
陆游有句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阻碍一个人成长的最大障碍,
就是那堵名为“追求完美”与“过度思考”的墙。
想想看,身边多少人:
想学英语,却止步于不知道选哪个教材?
想健身,却停留在研究哪家健身房性价比最高?
想创业,却终止在没有一个“完美”的计划书?
他们并不是没有想法,
也不是没有冲劲,
而是被“往事具备”的念头所裹挟。
让“想”成为了“做”的替代品,
最终的结果是,
“想”得越多,越不敢“做”。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画地为牢”。
阿·安·普罗克特说: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我很喜欢“神圣”这个词,它让“行动”两个字披上了霞光。
“先完成,再完美。”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这是一种“退而结网”的智慧:
不求一开始就多么惊艳,
但求第一步能勇敢迈出,
哪怕这是笨拙的,
哪怕这是粗糙的。
但这就是一种“重建”的能力:
你尝试了,才知道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
你失败了,才会因为教训,调整前进方向;
你完成了,才能获得反馈,为人生积累经验。
每一次行动,都在为你的“掌控感”增加肌肉。从此,
你不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你相信,哪怕从零开始,也能“杀出血路”。
这就是行动带给你,能“搞得定”的自信,
也是对抗不确定性最有力武器。
反观我们自己:
因为畏惧失败,而迟迟不敢开始?
习惯纸上谈兵,却没有付诸实践的勇气?
过度“完美主义”,导致还未开始就放弃?
伏尔泰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总向上腾,石头总是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也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一个想法再好,不落地,也等于零。
行动,就是拆掉“恐惧”这堵墙最有效的工具。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去做,去试,去犯错,去成长。

评论:
灵萱(100岁): 嗯[点赞]
大理南涧千千娟子 有家谢绝瞎聊: 老师早上好[玫瑰][玫瑰][玫瑰][爱心点赞][爱心点赞][爱心点赞]
作者: 课代表好啊[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