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风濯月发布时间: 2023-12-04 17:13:03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理学的发展历程 (3) 王学在嘉靖初年形成体系,很快进入鼎盛期,到万历中期则转入王学变异期。王守仁的“致良知”说是晚年提出的,未作详尽阐发。王守仁死后,王门弟子在“致良知”的解释上歧义迭出,遂衍生出王学左派和王学右派。左派包括以钱德洪、王畿为首的浙中学派和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主张本体即是工夫,近于“顿悟”。右派是指以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为首的江右学派,主张由工夫达到本体,倡导“渐修”。 对明代晚期社会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是泰州学派。王守仁的学说,作为与程朱理学相抗衡的一种思潮,虽然也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但在当时确乎具有某种突破教条的意味。到了泰州学派,这一层意味则更加明朗,形成一种有悖于纲常名教的异端色彩。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吸引各阶层人士,原因在于该学派将王守仁学说中“人皆可为圣人”这一层意蕴大加发挥,把程朱玄渺的“天理”拉回到人间,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程朱将人欲说成罪恶的僧侣主义。这一切,都使泰州学派具有与理学教条相抗衡的平民色彩。 泰州学派虽发源于王学,却又不属于王学正宗。王门后学的变异,导致泰州学派偏离礼教轨道,加上心学末流的隐入空疏,遂有士子企图加以救正。这便是明末东林学派的兴起。东林派起源于王学,但反对王学末流的通禅,力图用正宗儒学抗拒佛老,并力促王学与朱学的调和。到了明末,刘宗周进一步融汇王学和朱学,发挥“慎独说”,企图将“心一元论”和“理一元论”统一起来,刘宗周的努力,表现了明末士人面对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试图实现王学与朱学的联合,以达到救世目的。这种尝试被清代儒家加以发展。 总之,阳明学说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统治危机加剧的产物。因与程朱理学教条有若干相违之处,遂被新起的市民阶层所利用,发展成一种异端思潮。同时,由于王守仁晚年抛弃了早年和中年的“事功”思想,日益走向禅学的虚空境界,这种倾向被王学后人加以发展,造成虚无主义和清谈学风的泛滥。 历经明代中期王学极盛和后期王学变态,到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勃兴,标志着包括明阳心学在内的整个理学走向衰微。 #今日份哲学思考 #历史那些事 #中国文化史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