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本可睡到自然醒,可九点楼上装修的噪音就让我难以自处,只好刷刷小红书。看到一段关于介绍《孤舟》旗袍的视频,于是写上一文记叙:
隋唐以降,在烟雨江南的岁月长河之中,姑苏城宛如一幅淡墨渲染的山水画卷,吸引着历代无数文人的隽永溢美,也因此诞生了中国画影响深远的吴门、虞山和娄江画派。小桥流水人家,尤其是一座座苏州园林,亭台楼阁与池塘水榭之间,勾勒出吴地江南的不变的婉约与柔情。青石铺就的小巷,蜿蜒曲折,一座座小巧精致的千年板桥,横跨在悠悠的古河道上,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水边的岸柳垂杨、紫薇花开和绵延不断的粉墙黛瓦。微风拂过,柳枝轻摇,撩动着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民国大体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百年积弱的大环境之下的国门洞开和明清大宅深巷里小家温柔,圆融、混搭又对立。狗听留声机里放着“梅老板”的戏,欧式沙发可以和红木家具并处,画面中一位身着改良旗袍的女子,袅袅婷婷地走来。她的旗袍,是丝绸质地,细腻而光滑,上面绣着精美的花朵,栩栩如生。那剪裁恰到好处,贴合着她曼妙的身姿,展现出女性的柔美曲线。
她轻移莲步,走过青石板小桥,桥下的小船缓缓驶过,船头的船夫悠然自得地划着桨。女子微微侧身,目光落在河中,眼中透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仿佛在追忆着某段前尘往事。沿着河边的石板路前行,两旁是古朴的民居。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几位老人,手摇着蒲扇,一把紫砂壶,讲述着曾经的姑苏繁华。女子踩着高跟鞋走过,他们的目光也被那身旗袍吸引,仿佛看到了时光深处的美丽。
走进平江路的一家邻街的二层茶馆,女子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几个苏式蜜饯和点心,一杯碧螺春。窗外,是熙熙攘攘的街道,行人来来往往。她轻抿一口香茗,思绪飘飞。她在楼上看风景,楼下的人把她当成了风景,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水面上,泛起金黄的光芒。女子起身,缓缓离去,那曼妙的旗袍身影,渐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空气中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余香,耳畔响起白兰花、栀子花的软语叫卖声…。
我的奶奶出身名门,和爷爷是门当户对的存在。她老人家去世的时候,留下一个大樟木箱,箱子铜钉做工都很精致,里面有好几十件她穿过的旗袍,包括她在上海王开照相馆拍结婚照时的几件喜服。经过了一段特殊时期,她依然保留着这些苏式手工旗袍,想来也是一种人生的怀念吧!如今追剧《孤舟》,那么多曾经熟悉的民国风物,更牵动着思绪飞越,水漾姑苏,从小生在这里,似乎连书卷气都要比别的地方更具缠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