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止语发布时间: 2025-01-16 17:01:23 浏览:1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那么,究竟何为真正的逍遥呢? 那些凭借才智为官一方的人,那些庇护家乡的人,那些品德高尚,深受君主常识的人,他们是否真正达到逍遥的境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逍遥,终究还是建立在外部世界的认可与依赖之上,内心仍被世俗的功名所牵绊,有一位名叫宋荣子的人,他能对外界的批评与赞誉保持冷静与超脱,能够清晰地分辨内我与外物的界限,明确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汲汲于世俗的声誉,这算得上是真逍遥吗?不算,因为他心中仍有物我的分别,虽然他的内心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但他的逍遥仅限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再来看列子,他修炼了一种御风而行的神奇功夫,感官互通,身心一体,轻盈如树叶般飘然,他似乎已经忘却了是风乘他,还是他乘风,达到了人我内外之分的消融,超越了是非厉害的束缚,然而庄子却认为,列子的这种功夫仍有其局限性,因为旬有五日而后反,十五天之后他必须返回,无法游于无穷之境,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心灵的无待,即心中无所牵绊,无所挂碍,无所依赖,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遨游于无穷的境域之中,为了进一步阐述这种境界,庄子提出了真正的逍遥者,需要具备的三种品质: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所谓无名,即有名而忘名,不为名声所累;无功即有功者忘功,部位公里所动;无己即有己而忘己,超脱自我,融入宇宙,这三种品质正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道:生而不有,为而佛恃,长而弗宰的精髓所在。大道生养万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它并不刻意去占有,主宰万物,也没有自视甚高,更不期望从万物中获取什么,为了更具体地解释这三种品质,庄子讲述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尧,这位远古的君王,曾将天下让给许由,他谦逊地说,你如日月般璀璨,我这烛火岂敢与之争辉,你如及时雨般润泽万物,我挑水灌溉不过是杯水车薪,你若执政,天下必将安定,而我占着这位置,实感惭愧,能否让我把天下让给你,然后许由却婉拒了尧的提议,他淡然回应,你已经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我又何必来替代你呢?难道我是为了那虚妄的名声吗?名不过是依附于实的附属品,我又岂会去追求那有名无实的虚妄之物?小鸟筑巢所需不过一枝,田鼠喝水所需不过饱腹,我又何需这天下?厨子虽已离席,主祭之人也不应越俎代庖,有其实而忘其名,实至名归而不自以为有名,这就是庄子圣人无名的真谛。紧接着庄子又为我们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神人形象,她隐居在遥远的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般纯净,身姿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仅以风露为实,乘云气,御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只要她精神凝聚,万物便不再遭受疾病与灾害的侵扰,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无论是人为的祸患还是自然灾害,都无法对她造成丝毫伤害。她就像那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存在,完全超脱了常人的局限,不为无知所累,她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福祉,却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她心中无有功名之念,所以她才能免受一切伤害。 庄子曾言,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意在告诫我们,若是为了建功而建功,即便拥有尧舜般的丰功伟绩,也不过是神人眼中的尘垢秕糠,毫无价值。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宋国人因自己戴帽子,便以为天下人都戴帽子,于是将帽子贩至越地,结果却无人问津,因为越地之人习惯断发文身,根本无需戴帽子,这正如神人无需功名一般,两者道理相通。前面提到尧帝让位于许由时,尚未能领悟圣人无名,神人无功的真谛,故而如同宋人将帽子卖给越人一样,将天下让给了不以为名的许由。然而,在遇见这位姑射山的神人后,尧帝终于领悟了无名与无功的真谛。于是窅然丧其天下焉,忘却了自己身居天下之位的事实。 在阐述了圣人无名与神人无功之后,庄子进一步探讨了至人无己的境界,他的朋友惠施曾是梁惠王的宰相,某日,惠施向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个葫芦种子,我精心培育后得到了一个巨大的葫芦,然而,用它来装水却不够坚固,剖开做瓢又大又无处可放,最后我只好将它砸碎,这显然是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然而,庄子却淡然回应,葫芦之大并非其过错,问题在于你不懂得,如何“用大”,不善”用大”。庄子接着讲述了一个故事,宋人掌握了一种防止手生冻疮的药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漂洗丝絮,双手也不会龟裂,一个外地人听闻后,不惜花费重金购得此药方,并说服吴王将其用于冬天与越人的水战,结果吴军大获全胜,此人因此获得封地奖赏,庄子问惠施,你为何不将大葫芦制成腰舟,漂浮于江湖之上,反而因其过大而愁苦,由此可见,你的心境尚未通达。万物皆尤其用,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便是善用,会用。 庄子想要表达的并非仅仅是如何用的问题,而是借此引申出有己与无己的哲学思考。 #逍遥游

评论:
晨恺(已婚): 写得很好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