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讀書方式】
看《西遊記》的時候,會不禁想一個問題,就是唐三藏取經,取回來的是一堆古梵語的經書,雖然他和他的徒弟花了幾十年努力去翻譯,但兩門完全不同體系的語言又如何相通。在兩種語言的對譯里,一棵樹,一個蘋果還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涉及到抽象概念時,梵天,波若(般若),這些詞是很難準確表達,最後不得不停留在音譯。
讀書有三種方式(其中三種,並非全部):
1.歸納中心思想,理解主要意義,這就是從小應付考試養成的習慣,這種方法最簡單直接,對於簡單的問題可以高效溝通,但其弊端就是太拘泥于標準答案,容易爭辯,容易誤解。
2.第二種就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不用糾結于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而是遵循作者的腳步走到文章營造的臨場感,這種方法取決于作者的水平,他的文字功底,他的思想境界決定了你可以得到什麼。
3.第三種是鏈式反應,一本書,一句話,就像用一個中子去碰撞一個不穩定的大原子,很容易打開一個新的空間得到一大堆信息,這個方法可以跳出文字本身和作者思路的禁錮,回到信息本身的意義。
三種方法沒有高低對錯之分,讀不同的書用不同的方法,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失效的地方,例如,去閱讀一段AI生成的文字就無法找到作者的思路,而讀古文就要用第三種方法,作者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幾個字里蘊含的龐大信息量。
文字,是溝通的基礎,也是謊言和誤解的載體,讀書最終是可以跳出文字本身,書讀多了就會發現,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語言,信息本身是對於人的意義。
和尚們讀了一千多年的音譯經,他們真的能理解嗎?很多時候,不過是看到自己心裡的那個投影。
有光,才有影子,有文字,才有智慧。但影子衹能證明光的存在,从智慧里穿過,才能看到智慧裡面的東西。
评论:
华丽的冒险: 信仰佛教的人可能会说,佛祖显灵给他们启发,音译的经文也能看懂[捂脸哭]反正我不晓得怎么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