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蓉城”成都,也知道其得名和花蕊夫人有关。因为花蕊夫人喜欢芙蓉,后蜀皇帝孟昶便在成都城墙广栽芙蓉,“每至秋,四十里为锦绣”。诗云“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据说“花蕊夫人”有两个,一个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大徐氏,一个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小徐氏。但是,历史上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对后蜀花蕊夫人同样垂涎却是不争的事实。孟昶在投降北宋后成为了赵匡胤的臣子,然而,刚上任一个星期便一命呜呼了(据说孟昶之死和赵光义有关,亦是牵机药毒亡)。
花蕊夫人年轻貌美,长得极像过世的娥皇,却又有着不同娥皇的娇媚与才情,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见到她的第一眼便动了心,直接被她给勾了魂摄了魄,在孟昶死后他便将花蕊夫人留在身边。两个人时常在一起赏花弹琴吟诗,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相互之间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花蕊夫人看到他对对待感情的认真,从心里佩服太祖的人品及结束五代十国以来乱世的雄心。
日久生情,花蕊夫人的内心也终于放下了对他的芥蒂,两人久而久之也处出了感情。很快花蕊夫人被提升了位份,成了太祖赵匡胤后宫里的贵妃。却不成想,好色的弟弟赵光义也早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想将她据为己有了(想想赵光义数度借机临幸小周后,赐死李煜,应属不假)。看到花蕊夫人成了哥哥的妃子他心存妒意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只要哥哥不在宫中,他便时不时骚扰一下花蕊夫人。
在赵匡胤亲征北汉时,花蕊夫人被赵光义所辱,花蕊夫人当时内心早已经有了死意,只是忧虑族人这才忍受这一时之辱。她心中既惶恐又悲伤于是写下了:“宠光无限妾深知,恩义如天忍笑痴。隆杀贵贱从远来,厚我唯独一首诗。”,诗写好后便被藏到了袖笼里,后来听说赵匡胤即将返回宫中。赵光义再次对花蕊夫人用强,却不小心将她推倒在地,结果花蕊夫人的头撞到了尖锐物品当场死亡,赵光义见状慌忙逃了出去。
赵匡胤赶回京都,回来后却得到花蕊夫人已经亡故的消息,心下悲痛,后在花蕊夫人的袖笼里发现那首诗。因为与花蕊夫人一起作过不少诗,知道花蕊夫人喜欢作藏头诗。于是翻过来、揉过去地读着,结果读到:“宠恩隆厚”“光义杀我”,看到这里赵匡胤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他愤怒不已,但却又顾念兄弟情义,于是找赵光义来宫里喝酒聊天,“烛影斧声”,结果第二天传来赵匡胤暴毙宫中的消息,死因不名,皇位由赵光义继承。
前后花蕊夫人不仅长得倾国倾城,而且都极富才情,且留诗无数。《花蕊夫人宫词》具体出自哪位花蕊夫人,一直是历史疑案。据《铁围山丛谈》记载:“及孟氏再有蜀,传至其子昶,则又有一花蕊夫人,作《宫词》者是也。”;明代,我们常熟印书家毛晋编撰《三家宫词》时,也力主其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学者浦江清先生发表《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文,考证出《宫词》所咏皆前蜀宣华苑事物,确作者为前蜀皇帝王建之小徐妃。从而使前人之谬、千古之惑于此而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