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論】
我一直不認同董先生的看法,他很好學,才思敏捷,可惜就是喜歡什麼都往口袋裡裝,喜歡什麼都是“我家”的。
从董先生開始,就喜歡什麼都按“五行”論,方向分五行,四季分五行,人的五臟六腑也可以分五行,這樣分可以幫助學習,但也限定了思考事物本質的方法。
學習“金木水火土”,首先就要从腦海浬拋掉這五個字原來的意思,所指不是實物,而是事物的五種狀態,例如,火向上,水向下,木主生,金為定,五行重要的是內涵,而非分類方法。
有很多知識,傳承下來,但沒有傳承好,師傅沒有收到好徒弟,沽名釣譽的人為了光大門楣,就會用一生去把什麼東西都往自己家里搬。其實,春秋時的儒學根本不是這個樣子,西漢東漢搬了一次家,宋明又搬了一次家,就成了現在這個“豪華”的樣子,看上去什麼都有了,但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
古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是遠超于我們,他們沒有天文望遠鏡,沒有顯微鏡,但事無巨細都能看透真相,因為他們有幾種我們還沒學會的“工具”。〈五行論〉是其中一種,但如何用,已經失傳了,所以衹能把它當分類方法,忽悠人。
一個想法主宰了兩千年,是因為缺少懷疑的人,或者沒人敢説,如此下去,學之何用,用之為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