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迫神经症者是如何发生的 童年经历,0-3岁 2. 卡伦霍妮曾经在书中写到过一种挑逗性人格,其实在我家族里是常见的,就是一种带小孩的方式:大人喜欢用挑逗性的语言、肢体动作来和孩子互动,这样的模式下长大的小孩,容易形成讨好型的人格。具体说来,挑逗性人格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希望幼儿或孩子按照大人希望的表情来互动,例如大人说呦呦呦,小可爱,一边摸着小孩的脸蛋,大人希望这个时候小孩子表情是微笑的、开心的,否则大人就忽视、嫌弃这个小孩,觉得ta不可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自我为中心的互动模式,大人通常认为小孩子没有人格,所以他们需要根据大人的需要来做出回应,但实际上,恰恰因为小孩子按照大人的固定模式,而没有按照自然的感觉行动,才可能导致一些刻板的强迫性行为,例如反复洗手、叠被子、咬手指、刻板的讨好别人、不愿说伤和气的话等等。很多大人在与小孩互动时是完全不考虑孩子感受的,尤其是传统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大人会开玩笑式的随意把孩子抛到空中、随意挑逗孩子:摸脸蛋、头、捏脚、挠痒痒,并且乐于反复这样的去做,会对幼儿神经产生不必要的链接,也就是孩子很敏感,容易对触碰敏感,但不明白触碰的含义(大人也不明白,只是觉得好玩,大人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了孩子什么,只是单纯挑逗——挑逗实际上是一种人对物的态度,而不是人对人应该有的态度),所以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很容易敏感与别人的肢体接触,他会难以理解别人搭肩、摸头的含义,不知道是表示友好、还是恶意,因为他在小时候建立神经链接的时候,就含混不清,不能理解别人触碰他的准确含义。 很多父亲是不愿意抱小孩的,他们抱小孩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挑逗式的,因为挑逗小孩,能让一个男性有成就感,就是觉得他能驾驭的了孩子,但是假如这个小孩有别的需求——例如通过哭闹、乱蹬乱踹来表达自己饿了、渴了或者要撒尿,那么很多父亲就会不耐烦。 包括很多老人也一样,虽然ta们有过儿女,但是在领孩子的时候,依然是不喜欢、不耐烦的。对所有不喜欢小孩而匆匆做了父母的大人来说都一样,他们都是孩子的“灾难”。因为小孩无法选择出生,因而要是遇见不喜欢小孩的父母,那真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这些父母会希望孩子天生乖乖的、不哭不闹、面带微笑、甚至善解人意。可是这基本绝大多数情况是奢望,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孩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安顺型大概只占所有小孩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就是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你给ta吃就吃,不想吃就一撇头,不哭不闹;第二种是执拗型,占比最高,也就是难养型,父母需要极大耐心,因为这些孩子会通过蹬踹、大哭大闹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饿了要吃奶、希望一个人待会、希望有人陪等等。剩下大概占比大概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是最难养的孩子,他们脾气暴躁、会通过剧烈的行为来表达欲望,这样的孩子往往还有社会适应不良的一些情况,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才能勉强维持正常成长。 所以,一个小孩从出生到长大,实际要经历非常多的挫折,需要大人几乎大部分时间的陪伴和关心。在动物界,哺乳动物例如狮子,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独自生存,而人则需要18年,社会成都文明成都越高,幼儿需要保护的时间就越久。在最理想发达的情况下,孩子是有全体组群也即社会来完成抚育阶段的,但是在不完全的情况、不那么发达的阶段,孩子只能由小家庭来完成抚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