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礼重视祠堂制度。#《朱子家礼》#祭祖
《家礼》开篇就讲“祠堂”,其目的在于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等,以此“先立乎其大”,所以祠堂是《家礼》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礼记》中“礼不下庶人”的记载,因为认为礼是来约束贤者的,也可能是古礼非常繁杂,祠堂祭礼没有在民间普及。天子、诸侯有宗庙,大夫祠堂有家庙。老百姓祭祖,则是“庶人祭于寝”,因为庶人无庙,祭于其寝,祭祖在自己家里举行即可。在朱子的《家礼》问世,民间建祠才普及开来。
朱子的《家礼》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贵族之礼”,而是通用于整个社会的、更侧重于大众家庭的“庶民之礼”。还有一方面是简明适用,所以流传度广,成为一般家庭和宗族的治家规范和婚丧嫁取的行为准则。
《家礼》的诞生,是有一部分历史原因的。唐末宋初以后,佛老思想盛行,不仅影响上层官员,也影响到平民大众。宋儒对佛学出世的修养方式,以及不事父母的做法还是批判的,认为其无父无君。道学强调“孝道”改变此社会现状,重整纲常伦理,认为“孝道”在此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论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人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均是由孝道所衍生出来的。《家礼》则很好的使儒家礼仪世俗化、平民化,推广至民间。使民众从宗教的崇拜迷信中,转移至对祖先的亲情。
在书中可以看出朱子重视祠堂空间的建构。首先,他在《家礼》卷一《通礼》首章就提出如何在家中创设祠堂,讲到祠堂设置之位置是“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等等,对祠堂内部的陈设布局也描述得很仔细。朱子也提到不必拘泥祠堂之大小,若家贫地狭,也可一间大小的屋子祭祖,以柜子代替厨库即可;甚至,地狭则以“厅事之东”为祠堂祭祖亦可。可见,《家礼》为解决贫穷者的情况,在具体仪节、器物使用、场所设置等方面保持相当的弹性空间。讲究”称家之有无”,与礼的精神也是相符的。
《家礼》祠堂内是奉祀高祖以下的四世之神主,这是较《周礼》中不同的地方。《周礼》中庶人只能祭自己的父母。
祠堂,作为祖先神灵的居住地。能够建构出一个家族的礼仪场合,让冠婚丧祭都“施之有所”。祠堂成为民间家族祭祀的主要场所,也可以增加家族凝聚力,也起到家庭的道德规范作用,还有助于社会稳定。
评论:
闹闹不爱闹: 时人尚古,不识今伦
作者: 家礼者有四焉:志古崇礼也,敦笃孝敬也,尊祖敬宗也,男女有别也。
祠堂之章,尊祖也,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深衣所以志乎古,又平常所服也。
居家杂仪章,其所以正伦理、笃恩爱者,君子所务之本,必将行之,而后其仪可观焉。
冠者,礼之始也,将责以成人之事也。冠而服备,又顺乎其为华夏之民也。
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其要在男女有别。
丧礼者,称情而立文,见恩意至痛之极而品节之也。今全弃其仪节,则哀戚之情亦流于虚。
祭礼以四时为重,致其爱敬诚悫而已矣。弟必与祭于长兄之家,族人执事乎宗子之庙,此敬宗收族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