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孔多发布时间: 2023-07-23 14:46:40 浏览:1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读书 #我的读书变化 记忆中,读的比较早的一本书是《想象作文》,那是我和母亲去新华书店买的。后来,在整个小学时期读的书都比较简单,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龙珠》……还早早把眼睛看近视了,嗐! 后来进入初中后,学业比较紧张,看的书也印象不深。到了高中,反而忙里偷闲看了一点书,像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还有《亮剑》、《百年孤独》之类的。那个阶段读书不是想读什么,更多的是取决于同学们有什么,大家轮着看。当然,那时候读这些文学类的书是很能静下心来读进去的,虽然看不太懂,大多数还是囫囵吞枣。 到了大学,读书的种类完全变了样。文学作品看的越来越少,记忆中看过几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穆斯林的葬礼》《呼兰河传》,但都是草草读完,心不在焉。后来读《平凡的世界》,只看了前两本就看不下去了。大学后两年就几乎很少读文学作品了,读的更多地是历史、哲学、心理学、人物传记之类的。印象比较深的有二月河的《雍正大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还有一些流行的心理学人物传记畅销书,甚至花了一两个月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那个时候就一心想从这些书里获取所谓的历史通透感、人生的智慧、心灵的感悟之类的聪明劲。与别人交流总觉得高人一等,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歧视和鄙夷。说话也是干巴巴的,一张嘴就是大道理,总想给别人提什么建议。对文学简直是嗤之以鼻,觉得那些小说有什么好看的,幼稚浪费时间。 从学校出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太“滋润”,这里是指精神上。自己把身上那些碍事的枝枝蔓蔓扯的特别干净,只留下所谓的“智慧”,一个文科生的理性。我有点无聊了,自己知道的那些道理变得干瘪了。我开始去寻找自己丢的枝枝蔓蔓,那些无用的文学。 前几天看了余华的几个视频,网上的他幽默风趣。又想着重读他的书。突然被他的一句序言打动了,“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组合,以求获得不一样的经历。” 理性的智慧或许更能指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但文学却更偏向于怎样生活。我们走着走着,离生活越来越远。木木讷讷地向前走着,累了的时候,终于发现文学就在不远处注视着我们,就像上学时身后那个紧紧盯着我们的母亲。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