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容纳山水言秋月发布时间: 2024-02-21 14:55:00 浏览:8 次 发布地: 孝感市 天气: 晴

        #SoulReal学习 #心理学与生活 #Soulreal情感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2631】 人类内在世界的构建——原初的客体关系 在人类的文明中战争与和平是永恒的一对冲突性的主题,在人类的情感中爱慕与憎恨同样是伴随着种族意识的觉醒以来,从远古至现在流淌在每一个人心灵世界中的感性之河。 弗洛伊德使用力比多与攻击驱力来解释根植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两种反向且呈现冲突的心理动力,而克莱因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好客体”与“坏客体”的投射来解释人类的爱恨情仇。 正是好客体与坏客体之间的动力性相互影响,构成了克莱因关于婴儿精神世界的基本理解。婴儿正是通过投射,将内在的坏客体从内在心理世界放置在了他所生活的外在客观世界中,如此试图解决内在坏客体对自身的破坏。而将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中那些满足自己、爱护自己的温暖方式通过內摄形成最初的内在好客体。 克莱因认为,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其中创造者就是好客体,而毁灭者便是坏客体。于是面对好客体我们是亲近的依赖着,面对毁灭者我们是恐惧的攻击着,借助投射,婴儿对养育他的母亲也是依赖着并攻击着。如此也构成了人际互动之中基本的心理动力,一面彼此依赖一面彼此伤害。 克莱因的贡献就是从母婴互动中看到了支持人类社会构建的人际互动规律。决定一个人这一生能否充分享受幸福的无关乎外在真实世界的状况,而是由他如何的理解和体验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各种感受。 如果一个人在出生后得到良好的养育,与母亲形成健康的客体关系,完成了内在好客体与坏客体的整合,就如克莱因所提出的,这个人能够完成从偏执分裂心位到抑郁心位的心理发育,那么他就可以整合的看待他人和自己,能够涵容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含有的爱与恨,能够充分的体验并允许自己体验到与他人互动时所产生的各种体验。反之,则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防御抵抗来自人际互动时的焦虑,造成各种各种的人际交往障碍。 个体的社会功能都是需要通过与他人的链接而完成,如果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出现各种问题,势必严重的限制着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这也就是客体关系理论用以干预来访者心理状态恢复其社会功能的底层逻辑。 我们每一个人最早与养育者形成的客体关系可以被称之为原初客体关系,将是我们再接触他人不断丰富构建自己内心世界的基础心理活动模式。这也意味着,对于客体关系理论来说,母亲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母亲作为极其重要的养育者,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孕育者,更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起点放置者。 比如对于他人很难以信任的个体,不过是原初客体关系中,个体所形成的是一个偏常的客体关系,这导致了他每遇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情不自禁的产生怀疑和惴惴不安的焦虑。这不过是生命早期,母亲没有很好的照料他的结果,所以后续的人生不过是不断充分早年不良体验的循环罢了。

评论:
一只小猫咪: 老师,这种情况如何解呢,特别内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