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在[格]字的解釋里,有一段很有意思:長木言木之美。木長言長之美也。
現代人很難有心情去欣賞一棵高大樹木的美,我就換一個說法吧,一個人很有肌肉,健美的肌肉給這個人帶來了力量感,而力量感又成就了這個人的形象。這是一個相互印證,相互成就的過程。
王守仁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他找尋的就是竹子和人世間,竹子和自然,自然和人世間,這三者兩兩印證的關係,可惜最終都沒有找到入口(法門)。
現代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是有斷層的,因為現在的信息量太龐大,古代在信息單一的條件下,“格物”已經很難,何況在如此大的信息量下,人腦會受不住的。
我很喜歡去尋找一個城市的古樹,有時候在古樹下呆坐一兩個小時,仿佛能讀懂這棵古樹幾百年來所經歷的故事。現在還有很多老人茶餘飯後坐在古樹下納涼聊天,你說,古樹幾百年來听了多少人間的故事,它又把多少故事告訴了我。
格物,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思考的方式,這種能力我在現代心理學里找不到合適的答案,如果非要套用,就是“臆想”,心理醫生會把你當成瘋子,所以,有[格物]能力的人,還是不要輕易告訴別人你有這項能力,但也不要懷疑,有的人就是天生可以跟大樹,石頭,貓狗,蟲魚去溝通的,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覺得,有時候不要太過追求“致知”,学會[格物],這個世界已經精彩非常,很多感覺不用文字去總結,反而是祂的原樣,文字的形容衹是用於溝通和傳播,如果沒有這個需求,倒也沒有必要去寫清楚。

评论:
AI苟蛋: 哇,这书法课开在古代啦?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