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看完《六姊妹》,而央视新剧《北上》首播即热,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剧作,凭借白鹿与欧豪等一众知名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观众们对这样的年代故事发展充满期待。虽然原著发生地是在江苏淮安的古运河,但主要取景地在昆山、常熟一带,出生在江南,自小似乎对诸多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免疫力,水乡老街都是围绕主要河流的两岸,两条南北向长街和至少三条、五条、七条以上的横街交错,街口树有牌坊,桥梁连接东西,再细分为上塘和下塘街。巴城老街此处不多赘述,这里想写正仪老街和常熟的取景地。
让不少常熟人激动的是,《北上》里古里中心小学、铁琴铜剑楼、梅李聚沙塔、虞山镇/河东街等剧中的多个取景地是包括我本人在内打小熟悉的地方。“古里中心小学”展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南校园的独特风韵,古朴的校园里,少年们在此快乐奔跑,那份熟悉的纯真让人神往追忆。“铁琴铜剑楼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木质窗格间透出斑驳的光影,处处渗透着浓厚的水乡和书香韵味。梅李为江南重要的盐铁重镇,“聚沙塔”亦为著名的南宋遗构,屹立千年而不倒,这些取景元素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悠久厚植的江南历史文化之中。
常熟古称“琴川”,七条弦河依次排列,最早传于“南方夫子”言偃“弦歌之治”的开化故事,及此也诞生了享誉华夏的“虞山派古琴”。“琴川河历史文化街区”东至河东街东侧传统建筑,南至阁老坊,西至虞景文华东侧街巷、和平街、县南街、周神庙弄等现状道路,北至环城北路,总面积约为36.4公顷。而河东街南北向贯穿古城,是常熟历史上最长的街道。除了南门坛上,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方桥头”,是河东街、县后街(琴川菜市场)和原来的东门大街交叉的繁华区域。
小孩子最喜欢的是吃!“方桥面馆”的常熟炒浇面及大饼油条豆浆之外,方桥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江南吃食,小时候有国营的,也有传承数代的个体老店。晶莹的泡泡馄饨和小汤圆、香喷喷的萝卜丝饼、金灿灿的煎团、刚出炉甜香的梅花糕、海棠糕、定胜糕、带着葱花香的葱煎馒头、现氽的鸡腿鸡翅与油氽大排、白花花的豆腐脑与荞荞豆腐、锅里煮着的五香茶叶蛋和鹌鹑蛋、红烧的鸡爪、杨园爊味、叉蓬豆腐干、油簛子、拷果…,夏季一杯冰镇酸梅汤,路上边走边吃,嘴巴根本停不下来。
昆山正仪古镇的上塘街和下塘街沿河错落,老街上最出名的是糕团,大概有二十多家糕团店,售卖青团、赤豆糕、南瓜糕、猪油糕等各种点心。名气最响的要属上塘街的百年老店“文魁斋”,其青团制作工艺被列入了第六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次吾一群友说起过,想想一口咬上去的滋味,真是有点馋。古朴的店门前,几乎每天排着长队,哪怕不是双休日,都有很多专程赶来买青团的市民、游客。青团馅料主要有豆沙、枣泥、芝麻和蛋黄肉松这四种,许多人一买就是十几二十盒,甚至预订上百盒,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