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明月在采访中说他26岁之前是不信道的 而我是从小就信道的 从有意识开始就知道这个世界一定有一个统一的规律 只是我幼小的认知里不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 甚至现在回想起来 我从未质疑过这一点 但这个意识究竟怎么来的我也未可知 回想才发现我从有意识开始,就已笃定了这个意识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 真正的拥有不是紧握不放,而是能够坦然面对失去。人生在世,难免经历各种得与失,犹如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我们所紧握的,最终往往如流沙般从指间流逝。而真正能够被称为"拥有"的,是内心对世界和生命的洞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和自我的成长。因此,当我们面对失去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许那原本就不属于我们,至少不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这种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寻找前进的动力。

弃我者,自断财路。 害我者,百病缠身。 算计我者,替我吞苦。 欺我者,替我扛病。 苍天有眼,加倍偿还!

顺应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核心思想之一,意思是“道”应该效法它自身的样子,不强行妄为,顺应自然。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自然规律,少熬夜;再比如当下该干嘛就干嘛,缺钱了就去上班,累了就休息,想强身就多运动,向上求就多学习,不勉强也不躺平,做自己当下该做的事;也不过于强求,焦虑,做自己能做的事,当你的能力、资源、机会更上一层时,再更进一步。

弃我者自断财路, 害我者百病缠身, 亏我者代我受难, 欺我者替我扛祸。 苍天有眼, 欠我的加倍奉还

“好女不嫁大马猴,好男不娶红扶桑”

鬼者,归也。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同反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中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都是从道中出来的,最终还将归于来处,于是,对于死亡,有了另一个称呼“归”!就是说,归于本源,回到道中,就如同你不曾出生一样,不生亦不灭,只是后世误传,将“归”传成“鬼”。 道家经典中,“旅归”常指人的生命,这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反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 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道家将生死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 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 这比任何宗教的的鬼魂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生死不过一气而已。 在广袤无垠的荒凉时空之中,时空开始变得富于弹性,可以逆转或回流,道的光芒刺破了生死的界限,别处相逢,古人与今人可以在生命的真境中,在独特的气场中往复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