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的时候很少会说自己想要什么,总是说都行呀,我以为我是确实没有想要的。 突然想到,到底是“没有”还是“不好意思表达”啊?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含蓄、要有礼貌,是不是我以前其实是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就以为自己真的只是“没有想要的”而已? 细思极恐,人真善于自我欺骗和美化。
集体活动的时候很少会说自己想要什么,总是说都行呀,我以为我是确实没有想要的。 突然想到,到底是“没有”还是“不好意思表达”啊?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含蓄、要有礼貌,是不是我以前其实是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就以为自己真的只是“没有想要的”而已? 细思极恐,人真善于自我欺骗和美化。
看朋友圈的“在看”是比朋友圈更容易了解“朋友”的一种方式。我对朋友圈大多数的琐碎日常和自拍并不感兴趣,但看什么文章至少说明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也蛮有意思的。 有人说加了感兴趣的人会把朋友圈从“三天可见”调到“全部可见”,我大概不会这样做,只是有可能会在看文章的时候多了点击“在看”的习惯吧。
关于勇敢和真诚的进行
弹幕剧透,让人失去对后面的期待,未知是存续的动力。
真实
我的注意障碍导致我特别干不成事。 小时候是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写作业超级投入,而且偏执地追求完美,写字不想有涂改,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让我不爽。做事可以用一丝不苟来形容,而且一板一眼的,不灵活。我妈说我的字太硬了,横就是横,竖就是竖,我反问“那不然是什么呢?”也挺逗的。 初中去了所谓的实验班,实际上就是搞题海战术那一套。但是初中真没必要搞这么多试卷,很多同学起早贪黑都写不完。当我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时候,就开始躺平了,这也是我注意力分散的开始。我开始胡乱写,抄别人的,甚至不交作业。字也开始连笔写,原来赶时间是可以横不横竖不竖的。 这是失败的教育,小屁孩需要能够得着的目标激励。过高的要求让我变得不认真不专心,直到现在都很难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我觉得那种教育模式害了我,但是转学后才发现正是那时候的训练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应试阶段的题海战术是有些用的,不过我的损失远比得到的多。 现在拿起手机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场景切换,分屏技术实现软件间的反复跳跃。我的注意力也是这样的,好像随时可以切换,有时候很想集中也会飘了。可算是吃到苦头了,看来我得跟侄子一起去参加幼儿园对注意力的训练。
今日份餐食:牛排炖粉条,凉拌面筋~
人们不停地发信息,似乎每一刻都有迫切需要联系上的人。即使旁边就坐着最爱的人,也总是有开启另外交流的理由。 即时通讯使人错失了更为深刻的沟通,当信息显得唾手可得,便少了深入挖掘的想法。现代人失去的不仅是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的认真,还有只在现实场景里跟一个人谈天说地的纯粹。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不能静下来和一个人全心全意地交流,又何必要和这么多人保持通讯。很难说网络技术是促进了交流,还是说只不过扩大了左右挠痒的范围。 坦白说,我认为这是一群缺乏交流技能的人,与一个交流欲望和质量并不相称的时代。 我不想听单薄的话,我要的是彼此凝视,向下掘地三千尺。
螃蟹在剥我的壳 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