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竹莫君
    《齐国佐不辱命》主要记载了齐晋军之战以后,齐国大夫国佐(即文中的宾媚人,又称国武子)出使晋国不犀使命的历史故事。 全文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简括笔触,介绍齐晋耀之战齐国战败后的两国态势,与齐国请求议和的举动。引出此文的主人公宾媚人,为下文预作铺垫。 第二部分,记叙宾媚人出使晋国、不辱使命的外交辞令。这是全文的主干。此时,晋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咄咄逼人,提出苛刻条件:以萧同叔子为人质,同时要齐国铲平境内的陇埂沟渠,道路改为东西向(以便于晋国兵车长驱直人)。宾媚人作为战败国的使者,不卑不亢,据理反驳,拒绝了晋国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宾媚人的反驳,分四层展开:首先,批驳以萧同叔子为质,谴责晋君欲以齐顷公的母亲作为人质,是“不孝”;然后,驳斥道路必须东西向,谴责晋君违背先王的遗训,是“不义”。据此质问:不孝不义,何以称霸天下?接着又引证四王五伯的功业,证实自己的观点,耸动晋君之心;最后,表明齐国态度,或者两国修好,或者负死决战,听凭晋君选择。这就把矛盾和责任交给对方,表明了议和不成,坚决抵抗到底的战斗决心。 宾媚人的一席话,绝无战败国的低声下气,而是据理驳斥,振振有词。同时,又注意措辞的得体、语气的委婉、论旨的堂正和议论的周详。所以,能一举折服晋国君臣,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艰难而又责任重大的外交使命。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晏子不死君难》一文中说齐庄公为了偷女人而被杀,死得下贱。晏子既不为他而死,也不因他而逃亡;在他看来,无论国君和臣子,都应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职,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明。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文中通过三代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及其乡邻的悲惨遭遇,揭示出唐代中期,由于赋税、徭役的沉重,加上朝廷和官府的经济掠夺,使得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极端困苦,指出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猛兽,从而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迫害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开始极写毒蛇之毒和捕蛇之苦,接着又笔锋一转拓开一层,又说这比种田的乡邻还要强得多,相形之下,九死一生的捕蛇业反而成为“美差”了,由此主题更显得鲜明、突出。全文以蒋氏叙述为主,最后加以简短评论,写法上也较为灵活。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齐桓下拜受胙》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已任诸侯盟主数十年,功高年迈,傲视群雄,称霸中原。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但他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与其说他的言行带有矫揉的成分,毋宁说他的表演相当成功。霸主尊周,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表演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与不在场的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后世曹孟德一类奸雄的祖师爷。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介之推不言禄》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君主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
    复习一遍初中的读本。 #读书 #读书打卡 #读书与思考 #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臧僖伯谏观鱼》这篇谏辞的最大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从观点到为阐明观点所举述的诸多理由及作为论据的事物和行为,都没有稍稍离开这个“礼”字。也就是说,没有稍稍离开制约当时国君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另一个也很明显的特点是,劝谏的缘起虽然是“公将如棠观鱼”,劝谏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隐公“如棠观鱼”,但谏辞中对此事却不着一语。这不单单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法反映出进谏者进谏的着眼点,并不在于隐公“如棠观鱼”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当时的整个礼制。如果隐公听了臧僖伯这番谏辞明白了“礼”对他的制约性,“如棠观鱼”这种“非礼”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就科举制度而言,年老致仕归乡,应该是本等常事,但中国的官场历来都是原则归原则,行动归行动。像杨巨源这样按例归乡的官员很可能还是凤毛麟角。唯其稀少,才觉得珍贵,唯其稀少,才值得大力提倡。作者之所以如此热心地宣扬杨君的事迹,其用意大概就在此吧。杨君初出仕的情景,说他是刚成年就离开了家乡,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作品以深沉的感慨作结“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这是对杨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世风日下的无穷感叹。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作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吕相绝秦》从秦晋相好说起,历数秦穆公、康公、桓公时代,两国由交好到引发争端的种种情况,表明晋国在“肴之师”、“令狐之役”、“河曲之战”、“辅氏之聚”等双方争端中每次都是因秦怎么样,我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切入正题,说明这次“令狐会盟”秦的失约和不是,但狄、楚都已通报,晋国早有准备,是战是和由秦君定夺。这是一篇完整的外交辞令,结构严整,句法变化错综,行文步步紧逼,不容辩驳,虽然言语中真假搀杂甚至强词夺理,但深意曲笔,文字铮铮,开战国纵横家游说之辞和后世论辩书信的先河。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郑子家告赵宣子》主要记载了郑国执政大夫子家写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的一封信,针对晋国谴责郑国有二心的说法,阐明了郑对晋的恭顺和忠诚,表明了郑国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的苦衷,并正告晋国不要逼迫太甚,否则将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拼死一战。这封信,使晋国无言以对,做出让步,晋、郑两国结为联盟。 全文内容,可分三段。 首段,简括当前形势,交代写信缘起:“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次段,记叙子家致信赵盾的内容。这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分为两层进行:首先,历数郑国对晋国的朝见活动,君臣频繁穿梭往来,不敢稍有懈怠和怀有二心,表明了郑国对晋国的恭顺和忠诚,从而委婉地驳斥了晋国的怪罪。然后,申诉郑国夹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狼狈处境,明告晋国:如果一味通迫,郑国只有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拼死一战。这就表明态度和决心,显示出维护国家尊严的强硬立场。末段,记叙晋国做出让步,交换人质,与郑结为联盟。 全文紧紧抓住晋、楚利害冲突,利用晋国不愿同郑国断绝关系的心理,以委婉得体的外交辞令表明了郑国的立场、态度,使晋无言以对,只好认错让步,收效十分明显。 郑国的外交胜利,正是子家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善于言辞所取得的胜利。子家的信,事实充分,说理深人,层次清晰,委婉得体。尤其是论述郑国窘境、不惜铤而走险的一段文字,屡引谣谚,巧作比喻,排挞而出,富于气势,而又柔中带刚,委婉详赡。其中,“畏首畏尾,身其余几”“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等语,皆生动形象,富于含蕴,深藏哲理,警策长鸣,令人过目难忘,常读常新!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季札观乐》所记录的是鲁国是当时保存周朝文物较多,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因而季札特地请求观赏“周乐”。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周朝的文化,在那时人们心目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周乐就是周朝的乐曲。乐工们为季札演奏,他随观随评,大加赞赏,并叹为“观止”。观止,意思是观赏的这些乐曲,水平最高,到此为止,无须再看别的了。《古文观止》的书名,即来源于此。文章记述了演奏的顺序和季札的评论,反映了春秋时代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且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这篇《小石城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柳宗元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执着,他笔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读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做一个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将文章读透,对自己有所启发。如果只是就文章论文章,只是去研读文章的字词句等表面上的东西,那将会事倍功半,且永远达不到做学问的深度。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季梁谏追楚师》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王孙满对楚子》主要记载了周大夫王孙满回绝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的一番外交辞令。 全文内容,分为两段。 首段,记叙事件的发生,交代人物和背景。楚庄王北上伐戎,自矜功劳,自恃强大,在周王室的边境陈兵耀武,并问鼎之轻重大小,大有蔑视天子、觊觎中原之意。 第二段,记载王孙满的答辞。王孙满以“德行”“天命”为武器,斥责楚庄王的勃勃野心,应对十分有力和得体。首先,以“在德不在鼎”一言喝断,明告楚王;鼎的大小轻重,在德不在鼎本身,给楚王的骄纵放肆迎头痛击。然后,历叙夏、商、周的変迁废替,皆由德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末尾,再以天命赐周,天命未改,严词相告“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彻底回绝了楚王的无理要求。 王孙满的答辞,居高临下,义正词严,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干脆利落而又委婉得体,非常精彩。 王孙满的观点,核心是以德为政、天命佑德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春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王孙满的话才这样充满自信,振振有词。也唯其如此,连偏处一隅的楚庄王也自觉理屈,不再逞强。可见,“春秋无义战”,的确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但也可以说,春秋重传统,亦是一个崇尚名分、恪守尊卑贵贱等级制度的时代。如若不然,楚庄王硬要以武力问鼎,恐怕才真正是:鼎之所在,不可知矣。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是北方的大国和强国。诸侯会盟时,弱小的诸侯国家按照所谓的“礼仪”,往往要向晋国进贡财物以示尊重。这种变相的公开掠夺,到范宜子执政时更为严重。郑子产以政治家的眼光洞察其弊,特写信向范宜子进言:贪图贿赂,看重钱财,必将对晋国造成危害,唯有美好的德行和名声,才能安定臣民,使诸侯归顺,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举出大象有齿焚身的事例为比喻。范宜子愉快地接受了子产的意见,从此减轻了贡品。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石碏谏宠州吁》这篇文章写的是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zhi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yin、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lun li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yin、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yin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辱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yin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


用户:竹莫君
    《展喜犒师》讲的是这年夏天,齐孝公率兵攻打鲁国。当时,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鲁无力以武力相抗衡,于是派展喜为使者,通过外交活动通迫齐国退兵。 本篇即为展喜面对齐孝公的一段游说之辞。其内容,可分两层。第一层重申王命,以周天子之命抗却齐国军队,抬天子压诸侯,义正词严。第二层称颂齐国先君,寄厚望于孝公,措辞委婉,语气平和。两层意思,可谓刚柔相济,不卑不亢,使讲求孝道、爱好虚荣、死要面子的齐孝公无可置词,齐师不战自退。 展喜说辞,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态度不卑不亢,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机智变化,纵横自如,充分体现出《左传》外交使者擅长辞令的特点。 艺术上,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巧于构思,章法变幻。齐师不战自退,虽属展喜之功,但篇首分明有“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展喜的说辞,实得力于展禽的面授机宜。文章塑造展喜、展禽的形象,令人感觉一实一虚,双管齐下:展喜为实,实处皆虚;展禽为虚,虚中尽实;相互映衬,妙趣无穷。 #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学#SoulReal文学#读书 #读书分享#阅读#古文观止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