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云无尽时发布时间: 2023-09-01 00:35:29 浏览: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隐士 及好人与坏人 不以功名富贵利禄为念、不事人、自~由、独~立、自主。 避居陋巷荒山小川,或废隐或豹隐,以琴书自娱。 谓之隐者或隐士。 我们的传统观念,是鼓励人“学而优则仕”,学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清高。隐士对社会并无积极贡献,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种范例。 中国人在道德上对人宽容,不是损人利己,就算是好人了。《论语》记载了许多隐者,晨门、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等,孔子对他们都很尊敬,虽然,并不认同他们的作风。 孔子对隐者分为三类: 1、像伯夷、叔齐那样,不放弃自己意志,不牺牲自己尊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2、像柳下惠、少连那样,意志和尊严有所牺牲,但言行合情合理(“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3、像虞仲、夷逸那样,则是逃世隐居,放肆直言,不做坏事,不参与政治(“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孔子对他们评价都很好,显然认为隐者也有积极的一面。 参与政-治活动,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那是无可奈何的。柳下惠做法官,曾被三次罢官,人家劝他出国。柳下惠坚持正义,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 关键是在“事人”。为了大众利益而从-政,非事人不可;坚持原则而为公众服务,不以功名富贵为念,虽然不得不听从上级命令,但也可以说是“隐士”——至于一般意义的隐士,基本要求是求个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必事人。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不论诗词、散文、戏曲(如大家白朴、张可久)绘画(如八大山人),追求个性解放向来是最突出的主题。 时代越动乱,人民生活越痛苦,这主题越是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隐也不是容易的事。 才智之士,极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两类: 1、努力目标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是好人; 2、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而损害旁人的,是坏人。 好人或坏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损害的人数和程度而定。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于是不断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进行改-革;另有一种人对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当-权-派同流合污,他们的抉择是退出斗1争漩涡,独善其身。所以一向有当1权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隐士(前有陶渊明、孙登,后有竹林诸贤)。 南北大分裂时的郭荷、郭瑀、刘昞,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集文学概述体系之大成……在出世、入世之间,皆有大成就。 改朝换代之时,做个隐士便更加困难,宋元之际的谢枋得,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豹隐武夷山,但也很难: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明清更替,国破家亡,张岱愤激废隐四明山,胸中块垒,不吐不快,遂有“陶庵梦忆”名世。 人生在世,充分圆满的自由,很难,或者根本是不能。(如陈寅恪先生,旧新皆不称意,晚境困苦可想而知。)解脱一切束缚而得以大彻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金庸先生小说、散文、政-论;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