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霄汉发布时间: 2023-03-13 00:21:23 浏览:248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听完扬·沃格勒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感想颇多,趁热记录下来。在巴赫的音乐里,大提琴无伴奏是非常年轻的,世人知道它的存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由于巴赫的手稿失传,真正反映作曲家原意的Urtext不可能有,甚至巴赫到底是为什么乐器创作的这套作品都至今存疑。因此其实可以说,它是被研究得相对不那么充分的一套作品,留给演奏家演绎的空间因此相当大。 沃格勒2013年曾出版过一套巴赫无伴奏专辑,因此以这套专辑的线索来推测他本场音乐会的演绎方式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大还是很让人震惊。他的唱片基本上还是遵循了斯塔克等演奏家的传统风格,而今晚的音乐会,他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弓法与句法,并且思路非常统一:传统上长连线的句子绝大多数都用小连线来演奏,比如通行的乐谱上标记为12个音一组的句子他会拆分成三组;节奏明快的舞曲,也就是加兰特、小步舞曲、布列、加沃特与吉格里,小连线加断奏的句子他会改成两个小连线来演奏。 这样重新整理弓法句法的用意是什么呢?更短的句子使得沃格勒整场音乐会都可以用很快的弓速、很低的弓压来演奏,加上极少揉弦,这样就制造出了非常干净透明的音色,类似于腿式维奥尔琴的效果,而规整的句子还让他可以轻松地点出每个句子的音头,让单音旋律的复调效果更加显著。当然,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长句子改短句子必然让音乐不够流畅,减少断奏、颤音、揉弦和其它装饰音也同样削减了音乐性,特别是舞曲乐章的舞蹈性。 这样的取舍其实并不是优劣问题,而是审美问题,用这种古乐化、本真化的手法来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正是如今欧美音乐界流行的。只不过在以往,我们习惯性把演奏家分为“正常的”和“古乐的”两类,泾渭分明;而如今这条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欧美的音乐学院里古乐课程早已普及,对古乐缺乏了解则很难在音乐界立足,而沃格勒的演奏也只是顺应审美的变化而已,他并没有因为这样演奏巴赫就变成古乐演奏家,恰恰相反,他刚刚推出的拉罗与卡萨尔斯大提琴协奏曲的专辑是极致浪漫的演绎,他也只是从2013年的状态进化到了如今的样子:一位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随时调整风格的“全能”演奏家。 我想这也是这场音乐会带给我们的一点音乐之外的启发:一位60岁的演奏家依然在持续进化,而其实欧美的不少演奏家也都在持续探索新的演绎方式,古典音乐因为他们的存在而生机勃勃。在听过了中国重新向国际艺术家敞开大门之后的第一场音乐会后,希望与世隔绝许久的中国音乐家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巴赫 #大提琴 #古典音乐 #SSR创作者中心









评论:
Souler: 我也去了
Souler: 还是你的点评专业
Miss Sunshine: 真的得看你点评,我也是看了你的瞬间去买了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