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宝叔发布时间: 2022-10-28 20:41:39 浏览:24 次 发布地: 上海市 天气: 晴

        作为在南京和北京念过书的人,这本明代建筑的书读来太亲切了。城墙、故宫、国子监、坛庙、陵寝,当年都是一遍遍刷过来的。 年轻的时候没有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可以深度体验一个城市。除了家乡,我常住过七个城市。最后一个是上海,时间最长的是上海。然而,我对上海依旧是陌生的,很多地方都没有仔细造访过。我对上海依旧是功能性的依赖,还没有触及精神的寄托和向往。上海当然是有味道的,只是我自己没有那种探索的冲动了。 就园林来讲,除了皇家园林之外,主要是私家园林在北京和江南。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嘉定的秋霞圃留存至今,都曾重点造访。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曾在两个著名的园林遗址附近生活过。其一是北京的勺园。经过大讲堂旁边的燕南园、穿过中文系的静园草坪,再往西走就来到了勺园留学生宿舍。当时只知其名不知其园。原来大有来头,“淀之水滥觞一勺”,因水成园,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不知道校史馆门口的荷塘是否是勺园的一勺了。 其二则是扬州的影园,“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名影园。蜀岗隋炀帝的迷楼、欧阳修的平山堂都可入景,真是把借景发挥到了极致。如今原址上有荷花池公园,但城市阻隔、地貌变迁,早就不能远眺扬州城外的几处高地了。 就寺庙来说,早期受印度影响,塔庙以塔为主体建筑,环绕廊庑殿堂;石窟寺则是石窟周围开凿僧房。隋唐时,大殿已经成为了主体建筑,塔退居次要地位。至明代,中国佛寺的程式化已经最后完成,就是我们常见的沿中轴线排列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罗汉堂、藏经阁等等建筑群。看多了也觉得相对乏味。同期的雕塑也以定型,石狮也好、佛像也好,不再有新意,纵然更加精细,但缺乏创造。 盛极而衰是普遍规律吧,一旦技艺成熟就成为创造的掣肘。建筑形式如此,文学体裁如此,商业模式如此,科学认知也如此。 而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除了西北那个自治区中亚风格的清真寺。内地的清真寺更多的拥有中国化的外形,不论庙宇殿堂还是庭院和塔。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教堂改建的清真寺。更不要说现在中东的一些现代清真寺,比如迪拜Sumaya Dabbagh设计的清真寺,也是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和印象。 书中熟悉的建筑很多,没有去过的也很多。比如歙县的牌坊、大同的九龙壁、容县的真武阁、聊城的光岳楼、锦州的北镇庙。现在也只能书中神游了。唉唉… #读书 #闲话 #建筑



评论:
Bonnie: 城市的霓虹灯再亮,也比不上古园里的月亮
Summer: 灵谷寺和无梁殿很美~
作者: 啊,勾起我的美好回忆,哈哈哈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