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霁月发布时间: 2024-06-13 08:29:48 浏览:13 次 发布地: 郑州市 天气: 晴

        读金庸小说后后后感 中学时代喜欢读金庸的小说,那时候是年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如今十几年过去好多细节都已模糊,但是当初那份温暖火热依然是生命中的微光,支撑着我如今的每一份平淡。 时隔多年重新提起金庸的小说,有一些观感不曾改变,也有一点新的感悟,所以有这份读后后后感。 读书的时候最喜欢说:最喜欢杨过,最敬仰萧峰。 一、关于杨过 年轻的时候,那么的喜欢杨过,是因为杨过又真实又玄幻,代表了少女对爱情的所有美好的憧憬和想象。 说杨过真实又玄幻,是因为杨过年少的时候也会言语轻佻,调戏女孩子,女孩子也喜欢这样年轻俊俏会说俏皮话的少年郎,但是他遇到事情,危险,也会尽自己所能的去保护这些女孩子们。就像现在的男人一样,油嘴滑舌才会惹女人喜欢,但是看见漂亮女人都忍不住招惹,遇见危险会上,但是学不会专一。 后来又玄幻了。经历了生死也好,看多了世情也好,他最终选择一个人等待小龙女,选择悬崖下一跳而下,这就是女人终身追求而不可得的所谓的“非你不可,生死相随”了。 ​ ​每个女孩子年轻的时候,都曾向往一个杨过一样的男人,会玩笑,有担当,吸引人,但是生死不弃。年长之后发现这样的人物只在小说里,可遇不可求,来源于少女的内心向往和想象。 ​ ​最喜欢杨过,这句话从20岁的时候就开始说,因为说了太多年,我也没想过如今会从这个角度从新来说他。一直也都明白,杨过只是情爱的代表,于侠士一道他算不得极致,是属于女性的小偏爱。 二、萧峰 ​​萧峰是个可怜的人,可是他心中有大义,他为民而不为国,为别人而不为自己,是理想的英雄主义的化身,只可惜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萧峰可以说是我心目中武侠之“侠”的代表,金庸的作品一部部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气,萧峰可以说是升华出来的侠义的代表,打破了国家,民族的界限,也突破血缘和政治的界限,很难描述他为了什么,在维护什么,他众望所归,从不让人失望。他也曾经纠结于私仇,但是他终归不是心胸狭隘的人。 ​ ​大概因为萧峰为了对得起所有人,选择自尽,十来年以来一直是我心中侠的巅峰,郭靖的为国为民,也多少被“国家”和“民族”所局限,感觉他多少是被传统文化束缚的。但是萧峰是一直在打破自我,打破民族和家国的界限,金庸做了很多铺垫,写了好多国家,好多民族,好多帮派,在萧峰身上不停的打破和建立,一边打破他原本自以为的父母,师傅,宗门,帮派,民族,一边又通过他自身的魅力来建立和大理段誉,和西夏虚竹,和完颜阿骨打,和大辽耶律洪基的兄弟关系和民族感情,所以他是很特别的,没有民族,没有归属,但是又有很多民族,很多归属的人,他本来看起来是最无拘束,敢干天下任何人不敢干的事情(威逼耶律洪基),他敢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杀段王爷,抢山参),不受普通的道德约束。但是他最终却被自己心中“完美的侠义”所杀死。 三、鹿鼎记 ​年轻的时候,其实不太明白鹿鼎记,不太看得到眼里去,那时候耀眼的杨过,让人遗憾叹惋的萧峰,感叹忠义的郭靖,好像都比鹿鼎记更耀眼。 ​ ​那时候只觉得鹿鼎记写的机巧有趣,现在年龄越大越觉得,鹿鼎记果然不愧是金庸的封笔之作,韵味深远,跟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加显目了。 ​ ​初读鹿鼎记,就觉得不太像是武侠小说,武就偏少,侠就更加难寻。理想意义上的侠,几乎没有。 ​现在想来,鹿鼎记才是最真实的现代社会吧,不再有比武争锋,不再有深不可测,不再有单方面武的压倒,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义气”。 ​ ​现代的侠已经没有,也没有家国和民族的冲突,有的,只剩下,对得起朋友的义,而这,也可以写的精彩复杂。 ​ ​所以鹿鼎记写了不再“以武犯禁”的现代社会中,随着“武“的式微,“武“和“侠”的精神该如何融入新的社会精神中去,精神和文明的底线如何,“侠”的精神在新的社会形态如何以新的形式存在。#自言自语 #金庸 #金庸小说 #金庸笔下的人物

评论:
和光同尘: 写得太好了
和光同尘: 说出了很多我说不出的话
Souler: 小昭我的意难平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