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兴起和儒家及诸子起源一样,即针对“周文疲敝”。
首先,道家的“无”是对何而发呢?如何了解无这个观念?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没有(nothing,notingness),若把无当作一个逻辑概念或者存有论,西方哲学里也有无,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提出的原是“无为”,“无为”对应“有为”而发,老子反对有为,为什么呢?这又得回到道兴起之因“周文疲敝”,周公所造的礼乐典章到了春秋战国都成了空架子,所以这些虚伪的形式化的礼乐都是造作有为的东西,对生命的自由而言都是桎梏,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这个观念来。
其次,“道法自然”里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世界的自然,也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自然主义,道家的自然是精神生活上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无所依靠、精神独立。道家讲“无为”亦含着自然这个观念。
从无为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炼成“无”。无首先当动词看,它所否定的就是虚伪、造作、外在、形式的东西,再往上反显出一个更高的“无为”境界。
再次,分解的了解无,就是虚一静。虚则灵。你的心思黏着在一定特定的方向上,生命就会为此所蔽塞、所占有就不虚了,不虚则不灵,佛家讲执着也是黏着,心思被封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无、自然、虚一静都是精神的境界,是“无限妙用”的心境。《道德经》第十一章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凡妙用都是无限的,所以说“妙用无方”,有所定用就不妙了。利(定用)是有方所限定的用,用(妙用)是无限定无方所的用。
这个无的境界的目的是要人去应世,所以“无为”一定连着“无不为”。有无限的妙用才能应付这个千差万别的世界,所以道家的学问以前叫“帝王之学”。
所以说,“无为而不不为”,无不为是作用,无为是本。
《道德经》通过无与有来了解道,这叫做道的双重性。道随时可能无,随时又有徼向性,这就是道性。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这个玄就是创造万物的根据。
“道创生天地万物”,无有都属于道的一面,与之相对的就是天地万物,但这里的实在意思是“不生之生”,《中庸》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生物不测,这里的道就是创生万物的意思。道家的道是无,无起徼向性,从徼向说生万物,是不生之生。
关于“不生之生”,王弼注解里有“不禁其性,不塞其源”,顺着事物的本性,不把源头塞死,开源畅流,如此它自己自然就会生长。
道家的智慧,是人生的智慧,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受用;如果当学问讲,就是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牟老师说,现在人大多把生命限定在横切面的时空里,应当把自己的生命纵贯的通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扩大自己的生命。[月亮]
——
📚夜读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道家玄理之性格


评论:
作者: 道家深切感受到,操纵把持,禁其性塞其源最坏,所以一定教人让开,这就是不生之生,开其源让它自己生,不等于生它了吗?这个是大功夫,能做到这一步就是合道、有道,做不到就不合道、无道。[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