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发布时间: 2024-04-25 17:15:01 浏览:0 次 发布地: 惠州市 天气: 晴

        近几年寺庙热度的持续攀升,每逢节假日寺庙挤满年轻人,烧香祈福、买手串被列入出游必备流程,北京雍和宫手串风靡网络,法器流通处的队伍时常排到大门口。 得空去寺庙溜达一圈,晋升为当代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周末去杭州永福寺喝杯“慈杯咖啡”,在南京鸡鸣寺的图书馆看会儿书,或是报名广州万佛寺禅修班,体验南京大报恩寺赛博朋克式礼佛,年轻人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寺庙。 渐渐地,他们不再满足于这样的浅层连接,迫切地想要与寺庙建立更深度的连接,转而去寺庙做义工、职工。 年轻人对寺庙如此热衷,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并不信教,这意味着人们对寺庙的感知早已超出宗教信仰的范畴,在内卷高压的背景下,寺庙更多地充当人们短暂逃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就像是一处心灵充电站,人们在寺庙里疗愈伤口,拨散迷雾,寻找自我,进而再回到原来的轨道上融入现实的洪流继续向前。 那么,我们对寺庙赋予的美好想象是否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寺庙生活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能有多大限度?为此,我们采访到四位曾在寺庙生活过以及正在寺庙生活的人,来为那些对寺庙心生向往的人们展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没有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内卷,没有内耗,没有焦虑,在寺庙里,有的只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肆意洒落的阳光,大把的时间。 身处寺庙,当下的每一分一秒都有了实感,你能感受到时间的静静流动。清晨五点,寺院内的钟鼓声准时响起,行禅、上早课、诵经、吃斋、工作,漆黑的天空在人们走走停停的脚步中一点点明亮起来,午睡、看书、喝茶、晒太阳,明亮的天空又在人们的发呆放空中渐渐黯淡下来,周而复始。 十年如一日的晨钟暮鼓迎来送往,有人短暂停留,有人长居于此,相同的是,脱离世俗的琐粹繁杂,走进清幽静谧的寺庙,人们肉眼可见地更快乐了。 两年前,弘鑫辞去北京某家知名报社的工作,来到千里之外的一座禅宗寺院上班。 刚到寺院时,他是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现在,他负责寺院的公众号及摄影工作,午休2个小时,偶尔加会儿班,虽然工资没有之前高,但生活规律,身体变好,整个人还瘦了20斤,他“拥有了久违的对生活的掌控感。” 不同于外界对寺院远离世俗的封闭想象,弘鑫所在的寺院并没有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在这里不出门同样可以知晓天下事。 寺院图书馆藏书近2万册,每月定期上新近百本图书,藏书不止佛教典籍,还囊括天文地理、政史经济、国内外名著以及各类杂志。寺院重视公共教育,他还在寺院听过复旦、交大教授的讲座,上市公司高管的分享会,他打趣说自己在寺院“上下五千年,纵横儒释道”。 寺院也会举办丰富的活动,一周放映一场电影,不定期举办茶会、读书会、插花活动。弘鑫参加过露天茶会,不仅可以品茶,还能欣赏到古琴演奏、尺八独奏、香道表演,种种传统文化让他大开眼界。 总有人认为,来寺院是种逃避。但在弘鑫看来,“寺院看似远离红尘,可红尘就在寺院里,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善恶美丑,世间百态皆可在这一方天地窥得。” 弘鑫辞职来到寺院重启人生,另一边,同样辞职来到寺院的KK则选择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 去年,KK辞职后,来到五台山静音寺做了一个月的义工。 寺院义工的工作是随机分配的,KK被分到禅堂做卫生保洁。除了打扫地面卫生,她还需要擦拭禅堂内供奉的菩萨和长明灯,山上土很多,几乎每天都要擦拭。刚开始,面对如此神圣的地方,她心里又紧张又慌,生怕一个不小心擦坏了,每一处都擦得很慢。 她的工作时间是上午和晚上,上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因此,她有大把的时间用来休息。 谈及寺院饭菜,KK激动地说:“吃得无敌好”,尤其是午饭,五菜一汤,有时还能吃到咖喱土豆、麻辣烫、意大利面。她和室友喜欢在院子里吃,中午的太阳暖洋洋的,照得人无比舒服。 五台山基本没有阴天,多是大晴天。午饭后,KK喜欢跑到寺院后山,坐在一处石头上晒太阳,一晒就是一下午。 抬头望着天空,天蓝蓝的,云飘来飘去,阳光洒满了她的整个世界,散养的牛在旁边慢悠悠地吃草,耳边时不时传来风声、鸟鸣声、哞哞的牛叫声,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想,只是静静地发呆,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我好像恢复了对世界的感知。” 夜晚的山上,繁星漫天,星星格外得亮。KK常常和室友一起出去看星星,三人仰着头,随处指着星星,分辨着它们的名字。尽管冻得脸通红,但她们就是莫名地很开心。有次运气好还遇到流星一闪而过,意外地,KK没有许愿,“就突然觉得没什么想许的愿望,已经很美好了。” 在寺院为人们构建的桃花源中,触动深心的不只是治愈的风景,还有不同于世俗的、更为纯粹的人际交往环境。



评论:
AI苟蛋: 我们可以在寺庙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那里没有任何压力和烦恼。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