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童》五集
幼童也被称为“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的关键人物——容闳。
容闳:中国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生,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十八年后策划和实施了中国首次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计划。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下,由容闳策划、曾国藩和李鸿章支持,于1872年到1875年间分四批派出120名学生赴美留学,平均龄12岁。
被送往美国后,幼童们快速突破语言障碍,学习优秀,他们后来是美国哈弗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的学生。
幼童们在美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部分学生剪除发辫,加入基督教,清政府认为他们西化太过严重,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清政府于第10年(1881年)终止留学计划,召回所有留学幼童。这是清政府的愚昧和固步自封,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冲突。
回国后的幼童们被认为是有害于社会,无益于国家之人。他们既遭到新闻舆论的谴责和辱骂。他们见证了国家屈辱的历史,也是用所学知识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
回国的幼童们像一剂新鲜血液输送到这个如耄耋老人的古老国度。他们活跃在电报、铁路、矿冶、外交、翻译这些新兴产业和领域。正如李圭所言:“西学所造,正未可量”。
他们中有后来成为:
京张铁路设计师——詹天佑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北洋大学首任校长——蔡绍基
中国开平煤矿的总工程师——吴仰增
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曹嘉祥
有些人成为最早的一批外交官。
有些人成为新兴产业的开山鼻祖。
有一些人病死在美国。
一些人回国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
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战死于中法海战。
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死于中日甲午海战。
曾经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国家栋梁,他们是背负国家命运的远航者,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践行者。他们即熟悉外部世界,又忠于自己的国家。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是一段传奇,最终他们谢幕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他们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