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老马爹没走多久,老马十八不到,守寡的妈就着急给他娶了媳妇。是举村里马姓全家族之力还是老太太借遍十里八乡不得而知。反正应该有结婚就分家单过的条件在里面,于是老太太又开始带着三个姑娘和四个儿子生活。恰逢老马爹烧三周年,当时村里习惯吃流水席,需要花钱需要有粮,马大嫂跟老太太说孩子多,都叫爹,我家条件也不好就负责八分之一吧。老马低头耷拉脑,一声不吱。流水席结束,剩饭剩菜又让马大嫂带回家不少。
大妹子、二妹子、三妹子先后嫁人,二兄弟、三兄弟下煤窑或者扛麻袋,还可能有姐姐们的彩礼钱补充,最终分别成了家。时间到了86年,马老四去城里上高中,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回家,去带小米或者炒面和咸菜。都不是啥好东西,但老四面黄肌瘦吃不饱。老四特别感谢老五,每到周末,早就辍学的老五就步行三十多里地,去看他四哥。老四讲,我在学校最盼望的就是老五来看我。哪怕是掏出来俩鸡蛋、一把杏还是个香瓜,我都感觉像过年。88年,老四如愿考上大学,去北京读电力学院。因为学费和路费,又是一番求爷爷告奶奶。马大嫂说我孩子小也花费大,没钱。老马当面不敢说啥,只第二天偷着给老四送去50块钱。(待续)
评论:
闲庭信步: 那个贫穷的年代,谁都没有错,错在物质的匮乏和孩子太多,可是现在看孩子多是财富,是生产力,是希望,是很多很多!
作者: 人性是需要光辉的,暗夜烛火更可贵😁
闲庭信步: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