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比例】 前往山顶的寺社 有距离较短,可以直接登顶的男坂 因为攀登时较为费力,视野会不自觉收窄在脚尖 到终点一抬头,便是壮丽的建筑 从观赏体验上来说很有戏剧性 而坡度和缓的女坂更适合作为回程的选择 当肃穆的心情放松下来后 人们会有更愿意欣赏沿途的风景 嗯,攀登过程中,是很难有心情欣赏沿途的风景的 民间信仰认为神附在山或树这种三角锥状的物体里 最基本的要求是神体山或神体树与社殿、鸟居处于同一直线,而奥宫作为最靠里的宫舍紧邻神体山山麓 古代的社殿多数朝东,迎接阳光 后来受“天子面南“思想影响,许多社殿坐北朝南 岔路口往往还有风趣的指路标记 甚至还会有祠堂、庙宇作为地标和镇守边界的存在 不同的神灵负责不同的任务,指向此地曾经的故事 繁华的河道运输终端,是活跃在较浅河道里的船只 今日河岸边有现代的物流仓储、新的道路 但仍可以从中发现古代物流据点的信息 批发商、仓库、阶梯,永远是与河流相伴的风景 认真观察石堰上的接缝,为了让石块咬合稳定 无论是纵向还是斜向,往往都不会连成一条直线 为求逆流拖拽时节省路程 人工河往往选择最短直线距离开凿 古代将桥头附近清理为空地,设为防火带 由防火带演变而来的公园、茶屋、厕所 令作为交通要冲的桥头逐渐变得繁华 桥头往往还有庙宇,一般不轻易迁移 从庙宇的位置可以确定古代建筑的方位 人们用系船的杆子 表达对自己土地前方水路的使用权 人们默认地先权的范围一直延伸到立杆子的地方 因当时土地税的征收标准并非土地面积 而是土地正对街道的宽度 雨水渗入地下水系之后 会在台地边缘(通常是山崖)喷出, 但涌泉并不只是存在于山崖 平地上也有很多涌泉(井水,自喷水) 自古以来,有涌泉的地方都被作为能量点崇拜 挖掘一口水井需要的财力并不是人人都能承担得起 过去只有大商铺、大宅邸和寺庙才使用 井户端会议是相当可爱的名词呢 以大名居城为中心的市街范围不断扩张 一天内可以往返的地方是近郊农业地区 农民运送蔬菜进城,从城中载回粪便做肥料 狭窄的巷道中,居民共享有限的公共空间 使用推拉门而非平开门来节约空间 玄关相互错开以保护隐私 竹帘既能保证适当的光照与通风效果 也能有效阻挡外界的视线 相似的护墙板、格子门的重复使用维持了景观的统一感,各家各户放置的私物又增加了小巷的个性,巷道狭窄,各家各户距离不远,那生活的声音与晚饭的香气令人更感到亲切 南北向的小巷会因住家正门面对面而显得有趣 东西向则因家家户户都选择朝南而会有些乏味 在狭窄的共享空间里 整洁程度决定居民关系是否和谐 涂屋造的涂层较店藏造薄些,减少厚重感 但许多今日所见关键设计都源于重建 譬如上下水管道的改善 使得厨房不必紧靠大门以便取水 开始出现玄关这样的设计 二层的外墙比一层靠里为江户风格町家 一二层外墙上下对齐则是京都风格町家 关西土地湿气重,地板比关东高一些 四角门是平安时代三品以上官员才可建造的高规格大门,长屋门过去大名级别武士才有资格使用,而直到江户时代,商人、农民的住宅临街的部分才允许有大门,平民房屋甚至禁止拥有玄关。无论是京城或私宅,门户一般不置于东北与西南,建筑东北方向常有隅切 筑地塀通过版筑工法构筑,律令制之下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这样的土墙将自己的宅邸围起来。而土瓦交错的练塀更常见于江户时代。土墙防火、隔音效果好,但不堪雨水侵蚀,石质基座可阻挡从地下升起的湿气 奈良时代,瓦片上首先出现鬼面图案,室町以后,才制作更为形象立体的鬼面造型。无论是巴纹、水纹,多数瓦片上有祈求防火的图案。为防止火势蔓延,有些建筑出檐较短,而一层屋顶上的卯建亦有隔开火势的功用 在Si人的国度,总要对基本常识有所理解 但不过度纠结于细节处也是重要的领悟 我们对于道路尽头仍有曲径通幽的期待 “无法一眼望穿”就是避免审美疲劳的重要手段 充满个性的商品和装置减缓人们前进的步伐 无法一次性理解,似乎也成为检验城市魅力的标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