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程解析》第二篇 原文写道: 蓝田人化石是1963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的。公王岭出土的蓝田人化石包括一件头盖骨与三枚牙齿。蓝田人属晚期直立人,但其头骨高度极小,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晚期直立人化石中头骨高度最小的一个。蓝田人头骨骨璧很厚,脑量仅为780毫升。这说明蓝田人尚处在晚期直立人发展的较为原始的阶段上。 原文解析: 这一段话,是对蓝田人的介绍。首先,笔者要指出原文中的一处错误。 公王岭出土的头盖骨并不是1963年发现的,而是1964年。 1963年出土的蓝田人化石是在一处名叫陈家窝的地点发现的,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猿人下颌骨。 吴汝康先生在《蓝田猿人》一文中这样写道: “在1963年到1966年的四年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工作队每年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陕西蓝田县进行调查发掘工作。1963年在蓝田的陈家窝发现了一个猿人下颌骨,1964年在公王岭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 如此,我们就简单来说一下,蓝田猿人的下颌骨化石和头盖骨化石,看看他们的特点有哪些? 陈家窝出土的下颌骨化石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特点是,下颌骨的高度和厚度较小,从形态上来说,与北京猿人相同,但又不完全一样,其主要不同是: “蓝田猿人下颌骨前部和倾斜,前部的高度大得多,下颌骨两侧向后张开的角度也比较大,此外,蓝田猿人下颌骨的各种隆起也比较不明显,牙齿的尺寸比北京中国猿人女性的牙齿大得多,但又比男性的小。” 公王岭出土的头盖骨化石属于一个30岁左右的成年女性。 其特点是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小、眉嵴硕大粗壮、脑量较小。该化石的发现是古人类在蓝田这片地域内活动的重要实物证据。 那么,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出现,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笔者认为: 一.扩大了猿人在全世界的范围,为探索亚洲早期人类活动留下了十分珍贵的例证。 二.证明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三.为人类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质证,具有特殊的考古价值。 可以说,蓝田猿人头盖骨是研究人类起源极其珍贵的实物,目前,世界上发现猿人头盖骨的仅有中国、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少数几个国家,因此,蓝田猿人头盖骨非常珍贵。 原文写道: “根据地层与古地磁法的测定,蓝田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10——115万年”,属于更新世晚期与中更新世早期。公王岭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剑齿象、剑齿虎、猕猴、野猪等,很多都是南方森林性动物,这说明当时的秦岭地区,应有大片森林覆盖,气候温暖温润。” 这一段话,讲述了蓝田猿人曾经和这些动物一生活,相生相伴。 这些动物化石的出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环境演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科学家根据动物化石的特征,对蓝田猿人时代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测量,蓝田的古纬度在北纬30度36分,比现今的34度12分靠南约3度30分,也就是说比现在接近赤道约400公里,相当于现在的华南气候,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说,蓝田地区是汾渭地堑 东南内陆凹陷的一部分,是一块大盆地。在新声代以来的6000多万年间,秦岭和骊山持续上升,从高处不断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在盆地一层又一层堆积,形成的沉积底层达1300多米。这套新生代地层,在亚洲是不多见的。 关于蓝田猿人的年代问题,有多种说法: 西安研究所安芷生教授和西安地质学院孙健中教授采集200组样品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分别进行测量,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地龄距今约11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下颌骨化石出土层位的地龄距今约65万年。” 张之恒在《中国考古通论》一书写道: “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断代的年代,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80万——70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奕属中更新世,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 赵毅、赵轶峰在《中国古代史》一书写道: “根据古地磁方法测年数据,公王岭蓝田人的年代距今为98万年——67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为65万至53万年。” 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一书写道: “蓝田猿人的时代,过去根据地层、古生物、地貌以及化石本身的形态特征,一般估计约在50万年前。通过古地磁研究,把蓝田人生活的年代重新测定为:陈家窝猿人下颌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猿人头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75万至80万年之间。总之,把蓝田猿人的生活年代定为距今65万至80万年比较合理。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对蓝田猿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笔者认为,蓝田猿人遗址的发现,不仅对探索和研究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也奠定了陕西、中国在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的重要地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