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酒窝哥发布时间: 2022-12-28 10:43:16 浏览:11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北京 #70后 #佛教文化 《大日经》全称为《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开元三大士之善无畏(637~735)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得僧人一行帮助译此经前六卷,翌年又译出其所携梵本,是为第七卷,前后合为一经。而此第七卷,与金刚智(669~741)所译《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为同本异译。此外,本经也有西藏译本,为9世纪初到西藏传法的印度僧人吉祥帝觉(另译戒主觉)与西藏翻译官巴尔谢合译而成。唐代僧人一行又撰有《大日经疏》共20卷,此为《大日经》的重要全面注释。善无畏和一行翻译的《大日经》中重点提及三尊忿怒神灵: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和马头明王。此经中马头明王并不像另外二者那么被广泛提及,看似进入发展阶段后马头明王的重要性比初创时期地位降低了,他只是做为观音菩萨的随从陪同度母、忿怒母和白衣佛母侍立在主尊两侧。 9〜10世纪 阎摩德迦坐像 在《大日经》中有两次提到降三世明王的形象,引文如下:(1)“在‘曼荼罗’西北角绘制一尊愤怒神,名降三世明王,身遭装饰火焰,头戴宝石装饰的花冠,手持金刚杵。”(2)“于执金刚下,忿怒降三世,摧伏大障者,号名月黡尊,三目四牙现。夏时雨云色,阿吒吒笑声,金刚宝璎珞。”另外,在《大日经》中降三世明王经常与不动明王一起出现在同一座曼荼罗中,此时不动明王的作用是驱除内心的无名障碍,而降三世明王则是保卫净化曼荼罗的边界不受各种外道侵扰。唐朝时传至日本并保存下来的胎藏界曼荼罗是目前研究《大日经》中图像特征及神灵空间布局的重要典籍资料。这些曼荼罗主要有三个源头:1.《大日经》;2.一行法师根据善无畏教授所记的注释;3.口口相传的传承。在这些曼荼罗中,降三世明王分别出现在三处位置:在持明院中他以金刚哞迦罗咒的拟形和降三世明王形象出现过两次;在金刚手院他以月黡尊(代表佛陀的前额白毫辐射的光芒焚毁一切障碍无明)形象出现过一次。《大日经》中有着明确的强调——当讲述密集曼荼罗时,大日如来明示说降三世明王会出现在以上三个区域。但是在这三次形象化现中,降三世明王只有两种身形——金刚哞迦罗和降三世明王。经中所提的月黡尊所呈现的则是伴侍在金刚手身侧的降三世明王形象。 11世纪 降三世明王(降魔金刚手)站像





评论:
敏敏的艺术世界: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玫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