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35岁之后才是赚大钱的年纪?不管你有多忙,这篇作品一定要花几分钟时间看完,或许会影响你的一生。先请你回答两个问题,第一,1000万现金和清华的录取通知书,你会选择哪一个?不要着急回答,思考5秒钟,把你的答案写在评论区。
数据显示,有76%的人选择1000万现金。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知道自己在40岁之前肯定能赚到1000万,那么这个时候再给你一次机会,回到20岁,你又会怎么选择?这时候只有29%的人选择了1000万现金,71%的人选择了清华录取通知书。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一个人的职业规划往往不是取决于智商,而是取决于对未来的信心,也就是格局。所以,普通人千万不要在意35岁之前赚多少钱,一辈子赚钱分三个阶段,25岁—35岁,拼的是体力和脑力,35岁—45岁,拼的是脑力和资源。45岁—55岁,真正比拼的是人脉和资本。
很多人都会陷入短期的陷阱,为了500块从一个公司跳到另外一个公司。而真正的聪明人从不看重35岁之前的收入,所有人本质上有两份收入,一份是你的工资,另一份就是你的成长。如果你不在成长,那么你的工资就永远不会增加。所以35岁之前的人要更多的选择风险和责任,把成长当做你的主要收入,成功了,收获无价,失败了也没有任何损失。
35岁以后再创业,一定要选择可以干一辈子的生意,这样的生意长什么样,该怎么选?三个特征,四个步骤,我一篇文章给你讲明白。当然我先说一个前提啊,就是人到中年,轻易不要改行。现在这年头干哪行都卷,低水平竞争,是这个供大于求时代的必然结果。
很多行业是不好干了,但它不是没了吧?你现在赚不到钱,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你打不过你现在行业里的同行,在一个你熟悉的行业里,你都干不过人家,换一个行业你是个新手,那更干不过那个行业的老油条了,所以改行解决不了本质上的问题。
你要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都是在长年累月中拉开的,当然先排除那些有家底的少数人。咱们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20多岁进社会,3年一个坎,5年一道门,10年一个周期,差距就这么出来了,从最开始的基础工作干起,一路升级打怪,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慢慢掉队的。
尤其过了35岁以后,体力、精力都开始跟20多岁的小年轻们没法比了。但社会又是一口大锅,20多岁也好,四五十岁也罢,大家都在一口锅里炖着、抢着、拼着。所以你在跟他们拼精力、拼体力、拼创造力,那绝对是自寻死路。那么出路在哪里?答案就是在于选择。体力精力拼不过,那我们有阅历啊,我们挨过的打,犯过的错比他们多呀,所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真的不是一句鸡汤,而是过了35岁最大的清醒。那能干一辈子的生意长啥样?
1、可复制。生意能做多大,就看能不能复制,能复制才能规模化,才能有机会帮你实现真正的财富自由。线下的能复制的小店,线上能复制的自媒体账号等等都可以,但是前提你要记住,做这样的生意,就要想一切办法寻求确定性和标准化。抄作业是最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创造生意。
2、可持续。一个好的生意一定是可以持续做的,持续才有复利,持续才有机会构建壁垒。
3、生意是否符合这三个指标:市场需求到底大不大?行业是不是在上升期?行业里是不是已经有资本巨头存在了?需求基数足够大,在上升期没有大佬拦路,那才是一个值得持续投入的好生意,这才是咱们普通人真正的机会。
接下来说一说这样的生意该怎么找,四步:
1、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跟你上下不差十岁的人的生意。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年龄范围,你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的。比如说轰趴馆好啊,什么果子店好,你做得了吗?你做不了,因为市场的受众你不理解。
2、观察周围的环境,判断这个需求到底是广义需求还是小众需求。我再说一遍,各位啊,不要去做什么轻奢呀,什么小众品牌。小众品牌就不是品牌,小众需求就不是真需求。
3、不要管短板,只从自己的擅长面,自己的长板下手,找到那个人无我有的优势点去切入,不要拼更高、更快、更强,那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无我有,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该做的事情。还是那句话: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4、把上边的一二三个点匹配起来,那就是你的目标。最后一句话,做个总结,挣别人瞧不起、看不上、看不懂的钱,然后用时间去积累信任的复利,十年后再看谁是好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