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庙窟」(二)分期
塔庙窟,也叫中心柱窟,来源于印度的支提窟,也就是供奉佛塔的石窟。传到中国以后,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龟兹石窟中的中心柱窟,其塔柱的形式既非塔形也非柱形,而敦煌及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窟,已将窟中的佛塔演化成方形的楼阁式,塔顶与窟顶连接并变化为方形的柱体。
敦煌莫高窟共有28个塔庙窟,其中北魏11个(第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窟),西魏2个(第288、432窟),北周3个(第428、442、290窟),隋代4个(第302、303、427、292窟),唐、五代、元代8个(第448、332、39、44、9、14、22、95窟)。
北朝前期是塔庙窟的鼎盛阶段,中心柱的龛形逐渐中国本土化,有圆拱龛、阙形龛、屋形龛、账形龛。圆拱龛承接了印度的形制,阙形龛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阙的模仿,屋形龛见于云冈、龙门石窟等地,帐形龛见于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但不见于敦煌。敦煌石窟流行“人字披”,以表现其空间是两面坡形的木构建筑。北朝后期,塔庙窟开始衰落,唐代以后,则更加衰落,这与主尊的转变密切相关。

评论:
敏敏的艺术世界🔥🔥🔥: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