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既然我来了,就没有那么简单发布时间: 2024-02-23 22:23:05 浏览:5 次 发布地: 呼和浩特市 天气: 晴

        曾国藩: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 摘自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许清欢 研究表明,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U形曲线。 20多岁时幸福感最高,那时乾坤未定,即使困难重重,也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30-40岁时幸福感开始下滑,50岁左右到达人生最低点,那时人到中年,面对事业家庭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力不从心,充满沮丧。 大概在53岁以后,人的幸福感又会逐渐回升,那时觉得一切都看开了、习惯了。 这么看来,中年的低谷是个躲不开的劫,不如直接躺平,直到与自己和解的那一天。 可有人想告诉你,不可以。因为人生所有的低谷,都有可能是新的爆发点。 所以别懈怠,你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活法。 想要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曾国藩。 在《战安庆》中,作者周䘵丰用曾国藩的中年起伏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中年,都需要一场“突围”。 这或许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又或许是一场与生活的较量。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去塑造一个更有质量的人生。 人到中年,改命最高明的方法,其实也就这两个字:“突围”。 打开心态,才能有效反思 四十三岁以前的曾国藩,已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可四十三岁以后的曾国藩,又变得什么都不是。 那一年,他在长沙协办团练,先是得罪了绿营的协副将清德、鲍起豹,继而又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 不久后,这位皇命在身、能专折奏事的左堂大人,差点被闹事的绿营兵打死,同僚们袖手旁观看他笑话,不得已,他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 你可能要问,作为一名出色的理学家,曾国藩就不会反省一下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吗? 其实他不是没反思,只不过反思的结果,往往都是别人的错。 作家和菜头曾说,人生难得有一套自己对世事的认知,可一旦有了之后又过分依赖,失去了灵活与开放。 曾国藩就是这种情况,年过四十的他,被朱程理学熏陶多年,只觉得自己天理在手,别人都应“屈己从我”。 平时他就表现得高人一等,碰壁之后又用“君子小人”这一套去反思,不但不得要领,反而加深了他对同僚的成见,对自我的执着。 和菜头说,这种心态闭合带来的刚愎自用,算是人生路上很容易感染的一种心理疾病。 即使博学如曾国藩,也未能幸免。 所以,反思要有效,心态放开很重要。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心态是最开放的,无论面对什么观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倾听、接纳。 等年纪渐长,被自己的经验所困,就失去了接纳的耐心,变得喜欢下判断。 “他说的不对,他水平不行。” “你不懂,你得听我说。” 可能你的经验之谈,在他人眼中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大路货”,可能你每次气壮山河的打断,都是别人讨厌、疏远你的理由。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学学大文豪苏东坡,不同流派、不同阶层的人物,他都愿意结交一二,对新鲜的事物,他也愿意尝试一番。 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心态,让他到哪都能交上朋友,混个风生水起。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开放和有弹性的心。 时刻提醒自己,也许我是错的,然后用欢喜心去改变、去兼容,去找到更多的可能。 看到他人,才能和光同尘 太平天国稍一消停,四十六岁的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撵回了老家。 出湘三载,苦战不休,得到的却是上司的猜忌、同僚的中伤,曾国藩真是想死的心都有。 一开始,他尽情发泄心中的苦闷,写信骂同僚,与家中子弟吵架,骂够了就在老家屋前静坐。 这段时间,他远离是非,又重新研读“老庄”,才得以用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这段职场生涯。 以前他觉得湖南巡抚骆秉章无能,但骆秉章不仅把湖南财政收入提高了三四倍,还练出了四五万精兵支援各地。 他埋怨同僚处处掣肘,但他离开后,剩下的湘军统领如鱼得水,并没有受到排挤。 可见,不是别人一无是处,而是自己骄傲自负。 一旦有了这个觉悟,以后为人处世,他总是先找自己的不足,对清高好名之人恭维之,对退让琐屑之人安抚之,对有能力的后辈又鼎力扶持之,不仅全力支持学生李鸿章组建淮军,还把“战安庆”的主要功劳让给了下属胡林翼。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100万的问题: #为什么人到30岁,渐渐发现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厉害,他们各有千秋,而我自己却像个傻白甜一样活着?# 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回答是: 你能发现身边的人都比你厉害,说明你很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有利于你向他人学习。 同时,也请看到自己的优点,哪怕是自我评价的“傻白甜”,在我看来,换成“心思纯净”更为妥当。 人到中年,对待自己和他人,都应该学着客观一些。 既不妄自菲薄,也别揪着别人的短处不放。 毕竟自己能力有限,毕竟人人都有优点。 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把自己融入其中,才是减小阻力的最佳方法。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