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貓眼」的特徵,很多人都能不假思索道:一條豎縫。
貓的瞳孔會變化,烈日下變豎縫,黃昏時變杏仁,黑夜裏變滿月。然而,為何縮小時是豎縫?不是橫縫也不是圓形?🤔
貓的作息很不規律,白天黑夜都能掠食。這種竪直的瞳孔在光學上就派上了用場:可以在視網膜上縮小水平方向的彌散斑。
由於光會折射,在視網膜上會形成一些擴散,這就是所謂「彌散斑」(敲黑板😠)。形成畫面的光會互相疊加,成像便會模糊。
白天瞳孔比較小,減少了彌散斑,就是我們會覺得白天視覺會比較清晰的原因。
而貓的眼睛演化出竪直的瞳孔,是為了盡可能縮小彌散斑的水平直徑,讓小型獵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更加顯著😎。
大多數爬行綱動物也是小體型動物的狩獵者,他們也演化出竪縫的瞳孔。壁虎的瞳孔,狹縫縮緊時能將通光量降低到滿月時的1/350(愚蠢的人類只有1/15(咳痰))。
而大型貓科動物就不需要這種結構,他們的獵物本來就大,甚至都比自己都大。所以,雖然獅虎豹的瞳孔雖然也能在烈日下縮得很小,但也只是圓形的,和愚蠢的人類一樣😏。
PS. 貓的視覺其實非常差勁,有時會亂看,有時甚至會把自己的尾巴當作小老鼠,原地轉圈(也別說貓愚蠢,你們人類只不過是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