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霄汉发布时间: 2022-03-25 11:18:16 浏览:51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初学者在接触古典音乐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作曲家过于简单地“脸谱化”与“标签化”,比如一提到贝多芬就是英雄主义,莫扎特就是“带着眼泪的微笑”,肖邦是“花丛中的大炮”,包括前几天刚刚写过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这些标签当然不无道理,但在理解作曲家与音乐作品时只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人是很复杂的,他们的作品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在一天之内的情绪都会发生无数次变化,更何况情感更加丰富的作曲家呢。 就以贝多芬举例,他在我看来是内心最细腻的作曲家之一,绝不总是一幅怒气冲冲的样子。我最喜欢的一个乐章是作品130的“抒情短歌”,这个乐章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无助甚至是绝望的。是什么让贝多芬写下这样的乐章?答案是他与侄子卡尔之间的关系,而这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健康支离破碎的老人,试图全方位地控制他19岁的侄子,这段不健康的叔侄关系为两个人都带来了悲剧,也催生了一个伟大的乐章。贝多芬说这首曲子对他的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作品,他在创作时曾流下热泪。 贝多芬在这段音乐里的形象显然与英雄主义没什么关系,只是一个悲伤的老人而已,但这可能他的比交响曲更接近他本人真实的样子。 @投稿小助手 #音乐 #古典音乐 #贝多芬 #SSR计划 #Soul星音乐发烧友









评论:
小也空空: 好顶赞!支持牛逼!
vikas2x: 想起高中老师用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对比李清照“蓬州吹取三山去”,婉约和豪放,或者其他标签,都是相对的概念
hug in the soul: 网易云里面没有搜到诶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