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乡下人发布时间: 2024-03-16 12:58:34 浏览:40 次 发布地: 苏州市 天气: 晴

        岁月流影-2024/3/3 春节期间,太太的好友阿琰去江南水乡同里旅游。今日,送来一包鸡头米。 “鸡头米买得实在太多了,十来斤,和朋友们分分。”阿琰说。 “这可是好东西呀,水中人参,补中益气,滋补得很,谢谢侬费心了。”太太接过鸡头米,转身交给我,让我收好。 “明朝早饭就帮伊做鸡头米银耳羹。”我笑着对阿琰说,“侬怎么买了这么多?” “你没看到哦。”她叹了口气说,“我和我妈妈在古镇老街上看到一位老太太,总有八十多岁了吧,这么冷的天,坐在店门口卖鸡头米,边卖还边剥。好大一个木盆,装着满满的鸡头米。老太太手冻得发红,手指上全是老茧。我和我妈妈看着心疼,就一下子买了十来斤。”阿琰比划着说着,不住地叹息。 “侬真是有善心啊。”太太感概道。 “啊呀,侬勿晓得,这些鸡头米老重了。一路上,我和我妈妈背着它们奔东奔西,真是吃力煞了。”阿琰抱怨道,但又似乎无悔于那样的劳累。 太太陪着阿琰在客厅喝茶,我拿着鸡头米进到厨房。鸡头米装在一个塑料自封袋里,约有一斤,很白、很干,滚圆滚圆的,看上去品质要比超市卖的好多了。抓一把鸡头米,清水泡上,又泡上一把银耳。明早起来,漂洗干净,放入小锅,加水,煮到米软银耳糯,再加几颗红枣,煮刻把钟,就是一锅滋补的红枣银耳鸡头米羹。 我忽然又想起寒风中剥鸡头米的耄耋老妪来。老妪原是可以在屋中做这些活计的,却偏偏要坐在店门口的风里,白白受这等寒苦。其实,在水乡古镇的商业街上,甚至在各地标着若干个“A”认证的景区老街上,总能见到商铺门口做着当地特色食品或物件的老人,或包粽子,或做酥糖,还有打银饰、刺绣的……这不由让人相信商家售卖的东西定是出自这些老翁老妪之手。于是,这家的货品便有了手工、天然、古早的特质,更教人生出些许怜悯之心,生意自然也会好一些。到底,老人不过是招徕生意的幌罢了。 我们素夸诩文明之传统。《礼记》曰:“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孟子》亦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向来是以最大的善意来揣度世事的,也不晓得这些老人竟为何乐意“劳于市”,但这寒风里的身影,却难免令人唏嘘。##爱生活爱美食











评论:
B.s.m: 老年人最担心的就是怕自己没有用,所以她们其实是开心这样工作的,而且也不觉得苦——因为贫苦年代,他们吃过更多的苦
在旅途: 鸡头米?貌似不是莲子呢?
作者: 就是芡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