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夜话。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先降职到浙江镇海协办海防,随后又被贬到伊犁,林则徐在去往伊犁的途中,恰逢黄河开封段决口,道光皇帝就命林则徐先往开封治理水患。
开封水患解决之后,林则徐继续前往伊犁,到达西安之时,林则徐身患重疾,只能在西安暂停修养,他的妻子听闻夫君身患重疾,就千里迢迢赶到西安照顾他。
待林则徐身体稍微有所好转,他又要踏上西去之路,临别之时,林则徐觉得与夫人,此生再难相见,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言。
此去伊犁,沿途兵凶路险,好在西行之路沿途官员都尊重林则徐之威名,对他礼遇有加。到达伊犁之后,受到了伊犁将军-布颜泰的隆重欢迎。
不仅派人到四台去迎接他,同时赠送了很多食品和礼物,林则徐虽然是戴罪之身发配伊犁,布颜泰感念林则徐的人品和威名,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掌管粮饷的军需官的职务,林则徐从58岁到61岁,就在新疆待了三年。
林则徐在新疆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翻阅了大量关于地理,历史,水利,自然环境的书籍,自学成才为水利专家,他在新疆治沙时,开发了“黄渠”,时至今日还在沿用,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林公渠”。
1845年道光皇帝下旨重新启用林则徐,林则徐路过湖南长沙时,经好友胡林翼大力举荐,65岁的林则徐召见37岁的左宗棠,当时左宗棠还是一介布衣,准备上船之时,因为心情激动便一脚踏空掉进了湘江,很是狼狈。出水上船之后,左宗棠再次整理衣裳,拜见林则徐,随后两人个推心置腹,彻夜长谈,这就是著名的“湘江夜话”。
一个是64岁的迟暮英雄,一个是37岁壮志未酬的布衣书生。在那个明月高悬,碧波万顷的湘江之上,神交已久的两人,放怀恳谈,共同的救世抱负和旷世情怀,让两人觉得相见恨晚。林则徐对眼前这位37岁的布衣学子,“一见倾倒,诧为旷世奇才”。
林则徐给左宗棠深刻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同时把在新疆所有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一并交给了左宗棠,抚着左宗棠的后背说:“日后中国之患,非在东南,而在西北,乱中华者必沙俄也!老夫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日可御东南洋夷之人比比皆是,而西定新疆非君莫属。今将我数年心血献于足下,昔日治疆可为其用”!
这次林左相会之后,左宗棠拜林则徐为师,从此以后林左便以师徒互称。这是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次年林则徐就因病逝世,林则徐在弥留之际之时,上书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称赞其为“绝世奇才”。这份信任是源自于“以天地为己任”的精神传承,还有那颗火热的济世救民之心。
“湘江夜话”被誉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一次谈话,关系到西北五省战略安全以及国家命脉的走向。16年后便有了左宗棠抬棺西征的千古佳话!我之疆索,寸尺不可让人!
评论: